新闻资讯

  • 绿色低碳转型 超低能耗建筑在我国将成主流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越热、温、寒气候带。伴随不同地域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居住舒适度的提高,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相比,建筑耗能呈不断上涨趋势。近年来,国家陆续颁布支持超低能耗建筑建设的有关政策,明确提出“在全国不同气候区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建设示范”“开展超低能耗建筑小区(园区)、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工程试点”等,各省市纷纷迈开探索建设步伐。那么,目前我国超低能耗建筑发展如何?建筑节能对减少碳排放贡献突出“建筑节能对减少碳排放的贡献十分突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相关负责人近日指出。城乡建设领域的直接碳排放主要包括建筑内的供暖、炊事、生活热水等使用化石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随着城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总量和占比将持续上升。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国务院2016年发布《“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提出“开展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试点”;住建部2017年印发《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建设示范……在具备条件的园区、街区推动超低能耗建筑集中连片建设,鼓励开展零能耗建筑建设试点”;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开展近零能耗建筑、近零碳排放等重大项目示范。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决策部署,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的主要思路中提出,提高建筑与基础设施节能;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专业总工徐伟介绍,零能耗建筑指的是不消耗常规能源,完全依靠太阳能或者其他可再生能源供能的建筑。在建筑迈向零能耗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其能耗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表现为三种形式: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及零能耗建筑,或者说是一栋建筑在节约能源这条道路上未来发展的三个阶段。专家指出,相对常规节能建筑,应用被动式建筑设计以及主动式高性能能源系统的超低能耗建筑降低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低,间接减少了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未来超低能耗建筑将成为主流建筑。我国将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立足于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气候特点和居民生活习惯,目前全国各省正在经过产学研联合攻关,提出适用我国不同气候区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创新性成果。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经过近30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节能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超低能耗建筑可通过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天然采光以及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等技术措施,采用高效能源设备,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能耗。在超低能耗建筑基础上,增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技术措施,可实现近零能耗、零碳建筑。”据了解,在一系列政策鼓励下,我国超低能耗建筑得到较快推广,建成具有代表意义的示范项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近零能耗示范建筑、夏热冬暖地区首个零能耗建筑综合性办公楼——珠海兴业新能源产业研发楼、保留乡村生态的天友零舍近零能耗农宅示范项目、中德青岛生态园技术中心、河北高碑店列车新城等,这些建筑采用了高性能新型围护结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智能建筑微能网及地源热泵等高新技术。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时聪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超低能耗建筑专项财政激励超过10亿元,对其从试点示范到规模推广起到重要引导作用,在建及建成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项目超过1000万平方米,带动100亿增量产业规模,将引领建筑节能产业向高质量、规模化、可持续发展。超低能耗建筑的规模化推广将对我国“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上下游产品部品产业化将带来5万亿—10万亿元的新增GDP预期,超低/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具有重大推广价值和产业化前景,需进一步研发创新,推动其迈向零碳零能耗。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国拟通过制定强制性标准,不断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水平,在适宜的气候区全面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为城乡建设领域尽早实现碳达峰作出贡献。”

    2021/06/22

  • 十大潜在关键技术方向 “6G”让万物智联成为可能
    八大业务应用场景,十大潜在关键技术方向——6G让万物智联成为可能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IMT—2030(6G)推进组正式发布《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白皮书,提出6G将在5G的基础上,从服务于人、人与物,进一步拓展到支撑智能体的高效互联,将实现由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的跃迁,持续提升人们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6G网络不仅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纽带,更是物理世界与智能世界的神经系统。”华为无线首席技术官童文表示,白皮书提出了6G潜在的八大业务应用场景,包括沉浸式云XR、全息通信、感官互联、智慧交互、通信感知、普惠智能、数字孪生、全域覆盖。其中,通信感知可以在通信之外赋予用户更多服务能力,如成像、环境重构、精准定位等;普惠智能让每一个设备成为智能体,彼此之间不仅可以支持高速数据传输,还可以实现不同类型设备的协作与学习。推进组专家组成员、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黄宇红表示,为了满足6G全新业务场景性能需求,白皮书梳理分析了当前业界广泛关注的十大潜在关键技术方向。其中,增强型无线空口技术可进一步实现频谱效率、峰值速率、定位精度等性能的提升;新物理维度无线传输技术可提升网络传输速率、频谱效率及系统容量等;确定性网络可为工业制造、车联网、智能电网等对时延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提供确定性网络保障能力;星地一体融合组网技术可实现空基、天基、地基网络的深度融合,支持在任何地点时间,提供统一接入与信息服务。“6G技术创新将成为通信产业的制高点和重要抓手。从网络虚拟化走向网络智能化,这不仅是对现有技术的延伸和改进,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网络架构革命。”童文说。此外,白皮书从构建健康的全球产业生态系统角度,对6G发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阐述了推进组观点,提出5G的成功商用,尤其是在垂直行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将为6G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中兴通讯相关负责人认为,尽管6G会向更高频段扩展,但基于技术的客观判断,低频段频谱仍是6G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毫米波将在6G时代发挥更重要作用,而太赫兹等更高频段则聚焦于满足特定短距离大容量的场景需求。全域宽带移动通信在现实的商业条件下,应该立足基础和补充的配置模式。也就是说,6G网络仍将以地面蜂窝网络为基础,卫星、无人机、空中平台等非地面通信在实现空天地一体化无缝覆盖方面承担着补充作用。“白皮书的发布将给全球6G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引。后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应用基础研究,与国内外产业界一起为实现6G的美好愿景努力。”黄宇红说。

    2021/06/18

  • 如何建设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各类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加快,食品易腐败变质,小编在此提醒广大群众和消费者要注意食物安全哦。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国家部委、省市及行业、企业都纷纷建立自己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保障食品的安全,但各个追溯系统之间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措施,各自为营,并且各个平台追溯信息要求的精度也有差异,有的是追溯至产品批次,有的是追溯至单品,导致追溯信息参差不齐,难以实现信息共享。那么,建设食品追溯体系有那些需要注意的呢?确定追溯方式方法食品链条环节多、跨度长、细节多,做到全程统一监管、全面监管非常困难。从我国的追溯实践来看,企业生产环节进行了诸多有益的追溯尝试,但流通环节追溯是薄弱环节,产品进入代理商、经销商环节就无法追溯,因此食品流通领域的追溯体系建设刻不容缓。追溯链条的建立,也是追溯链中各参与方法律关系的确认,明确不同环节的主体责任,一旦问题产生,便于辨明责任主体,弄清问题源头。通过流通环节追溯体系的建立,一是检查商家是否履行了主体责任;二是收集确认食品流通环节的地理位置;三是明确流通食品的上一级责任方。创新监管方式传统监管方式主要是依靠纸质材料进行验证和查找问题原因,缺乏高效的技术手段和数据支撑,无法实现监管的预防性、针对性,只能疲于应付,也无法在出现问题时快速反应、追根溯源,工作效率低。数字化信息时代要大胆创新,通过先进技术手段和信用管理加强监管。建立统一追溯标准随着食品交易的发生,食品物流和信息流不断发生变化,而供应链上的企业都必须建立追溯系统。而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如何相互验证,怎样将不同追溯系统的追溯数据串联起来,形成完成的追溯链条,不同地区的追溯系统如何确保互联互通,采用统一的追溯编码、追溯数据采集和数据交换标准是保障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互通共享的重点。 GS1标准作为全球通用的商务语言,用于自动准确的标识,采集和共享信息,从而确保产品、服务和信息每天在世界各地的供应链中高效安全的移动,为互操作性提供了基础。 基于GS1标准的追溯技术,是采用GS1标准对追溯对象、追溯参与方和位置等进行编码和标识,并通过GDSN(全球数据同步)、EDI(电子数据交换),EPCIS(产品电子代码信息服务)等实现主数据、交易数据和物理事件数据的交换。从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到消费全环节,都可以运用GS1编码实施标识,例如GS1-128码可以实现产品的不同层级的标识,可以贯穿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以商品条码为抓手,跟踪和追溯产品,实现追溯国际化。 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中使用国际通用的GS1标准,实现产品全流程系列化的编码标识,有效实现产品溯源,将助力我国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国际化,促进可追溯食品国际贸易,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2021/06/17

  • 中国代表团成功参加第27次ISO/IEC JTC 1/SC 31全体会议
    2021年6月8日至6月10日,第27次ISO/IEC JTC 1/SC 31(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国际SC 31”)全体会议及代表团团长会议在线上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成员体的四十余名专家参加了本次盛会,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国际自动识别制造商协会(AIM Global)等多个国际组织也派出了联络组织代表列席本次大会。中国代表团由来自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以下简称“编码中心”)、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的13名代表组成,代表团团长由编码中心副主任罗秋科担任。本次全会恰逢国际SC31成立25周年,会议主持人国际SC31主席亨利•巴塞尔回顾了国际条码、二维码、射频识别(RFID)技术数十年来的发展历史和25年来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AIDC)技术的国际标准化历程,表达了他对这一技术领域新时期发展的殷切期望和坚定信心。全会上讨论通过了国际SC31的组织架构设想、各工作组工作报告和工作计划等议题,任命了多个工作组召集人和项目编辑,讨论确认了在研国际标准和新工作项目。其中,国际SC31第一工作组召集人斯普瑞格•艾克利在第一工作组工作报告中着重介绍了汉信码ISO国际标准制订情况。他表示汉信码ISO国际标准已进入批准(Approval)阶段,正在进行最终国际标准草案FDIS投票,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发布出版。国际SC31第二工作组和第四工作组报告中,介绍了国际ISO/IEC 15459、RFID安全性标准、安全一致性认证等国际标准的状态与进展情况。国际SC31第八工作组报告中,重点介绍了该工作组的重点项目-我国提出并主导的两个国际SC31特设工作组(Ad-Hoc WG)在工业化建造(Industrial Construction)和衣联网(AIDC Application in Connected Clothing)的工作进展情况,特别提出,目前由我国提出的“自动识别技术在工业化建造领域的应用”ISO标准提案已经提交国际ISO秘书处,希望各方都能够支持参与。会上各国家成员体和联络组织,如中国、日本、荷兰等国家以及IEEE、AIM Global、GS1等相继做了工作进展汇报。中国代表团参会代表王毅代表我国向大会做中国国家报告,报告总结介绍了我国条码、二维码、RFID等AIDC技术在过去一年中的技术发展、产业应用进展和多个相关国家标准制修订情况,分享了我国在蓝牙等新型物品标识技术应用于物品管理的创新和标准化需求,重点介绍了过去一年我国在商品二维码、工业化建造和服装领域(衣联网领域)的研究应用新进展。中国国家报告获得了与会专家热烈反响,国际专家们纷纷在线上表示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国AIDC技术的发展状况细节,积极参与我们主导的多个系列国际标准研究工作。全会最后表决通过了全会会议决议,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第27次国际SC31全会线上会议国际SC 31成立于1996年,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协会(IEC)共同组建的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JTC 1)负责条码、二维码、射频识别(RFID)等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AIDC)技术与标识相关的条码、二维码数据载体、物品编码与数据结构、射频识别、信息安全和应用等方面的国际标准制修订的标准技术组织。国际SC 31目前下设数据载体(WG 1)、数据结构(WG 2)、射频识别(WG 4)和AIDC标准应用(WG 8)共4个工作组,我国是该分委会的积极成员(P成员,participating member)国。编码中心副主任罗秋科(左二)参加第27次国际SC31全会

    2021/06/17

  • 航天员在天上住智能家居“大平层”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的消息,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将于6月17日9时22分,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前往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按计划,他们将天上驻留长达三个月。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各舱段、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及其发射使用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那么,航天科技集团打造的“太空之家”舒适吗?航天员在天上如何生活?▲ 神舟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货运飞船组合体交会对接就是要大:从“筒子房”到“大平层”“天宫一号”于2011年成功发射,发射重量8吨左右,提供给航天员的舱内活动空间为15立方米,可以满足3名航天员同时在轨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这相对于神舟七号7立方米的舱内活动空间有了较大提升,但是依然比较局促。当2021年我国开始建造空间站时,为了提高航天员太空生活的“舒适度”,设计师们为航天员预留了相对充裕的生活环境,舱内活动空间从天宫一号的15立方米提升到了整站110立方米,简直是从“筒子间”搬进了“大平层”。功能分区:确保“私密性”“便利性”中国空间站本着“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分别设置了生活区和工作区。生活区内有独立的睡眠区、卫生区、锻炼区,还配有太空厨房及就餐区。在设计上最大程度考虑到私密性和便利性,极大地提高了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质量。▲ 舱内景睡觉自由:醒来“元气满满”在太空中,航天员也能实现“睡觉自由”,能够享受独立的睡眠区,确保睡觉不受干扰。虽然依然要把自己“装进睡袋”,但已经实现了从“站睡”到“躺睡”的变革了。独立的睡眠区能够让航天员更放松,享受相对高质量的睡眠,让他们的太空工作和生活更加“元气满满”。喷枪清洁:“包裹式淋浴间”航天员虽然不能享受和地球上一样的淋浴和泡澡,但每个人都能够在一个“包裹式淋浴间”里,手持喷枪,把自己擦拭干净,最大程度上解决了个人卫生问题。wifi覆盖:全屋智能家居除此之外,随着10多年来我国无线通信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飞跃,设计师们在之前的总体设计方案上不断升级,采用全新的信息技术,让中国空间站有了“移动WiFi”,并创造了一个智能家居生活空间。在中国空间站里,设计师们给每一个航天员准备了一个手持终端,航天员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通过APP调节舱内照明环境,睡眠模式、工作模式、运动模式……不同的舱内灯光,能够调节航天员的情绪,避免长时间处于单调的环境所带来的不适。仅仅就舱内灯光环境和温度环境,设计师们就进行了多次体验,反复验证和调整,尽最大可能让长时间驻留太空的航天员有舒适的生活感受。天地通话:还能和家人“私聊”在以往的载人航天活动中,天地通话是“传统项目”。在中国空间站运行中,设计师们会给航天员预留一条私密语音通道,航天员可以在这里和家人打电话“说悄悄话”,分享自己在太空生活的心情。平时,航天员们都带着骨传导耳机,舱内的WiFi可以方便他们在站上各个舱段相互通话,而且他们在任何位置上也都可以与地面通话。维护维修:不看错、不误操作根据国际同行的经验,航天员在太空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作是进行舱内组装和维修,也就是说,完成空间站的建造任务,以及保持空间站十几年的运行,有很多组装和维护维修工作需要航天员在太空中独立完成,其中有一些甚至需要出舱,在舱外完成。单算核心舱,上面就有1243台设备,它们的很多组装工作都需要航天员在天上手工完成。此外,还有一系列出舱活动,航天员在太空中可绝对是一个“忙碌的宝宝”。为了让航天员的维修和组装工作能够更加准确、高效地完成,设计师们在“防差错设计”上下了不少功夫、想了不少办法,从标志、颜色、外形等方面对要维修组装的设备、线缆和插头采取了一些措施,确保航天员在太空操作时“不看错、不误操作”。▲ 舱内景地面支持:一模一样的“地面站”上天无小事。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的每分每秒,都有地面工作人员密切关注。不仅如此,地面还有一个和天上一模一样的空间站,就是为了确保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地面人员能够根据模拟空间站的实际情况,给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强有力的地面支持。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研制团队中,有一支队伍专门负责为航天员提供生命保障,打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太空工作居住环境。为了营造一个宜居的环境,设计师们需要在地面上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航天员”,感受舱内的生活和工作,并把自己和团队的感受转化为设计,设计师在里面反复模拟,让航天员到现场体验,并编写操作指南,把每一项操作图文并茂地介绍给航天员。设计师们说,团队成员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和航天员沟通,从太空生活、工作的角度去优化设计细节。有了这些充分的预案和各种人性化的设计,相信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这个“智能太空港”一定能够度过自己难忘的“太空之旅”,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2021/06/17

  • 德国量子技术与应用联盟成立 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十家领先的德国公司联合成立了量子技术与应用联盟 (QUTAC)。QUTAC的目标是在量子计算的现有基础上将其进一步发展为可用的工业应用。具体而言,技术、化学和制药、保险和汽车行业的应用将进入市场成熟期。此举旨在为量子计算在德国和欧洲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图片来源:QUTAC成立初期,联盟成员包括巴斯夫(BASF)、宝马集团(BMW Group)、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博世(Bosch)、英飞凌(Infineon)、默克(Merck)、慕尼黑再保险(Munich Re)、SAP、西门子和大众(Siemens, Volkswagen)。“在德国经济刺激计划和未来计划中,德国政府大力推动了量子计算机的发展。”联邦经济事务和能源部长Peter Altmaier 强调了这一联盟的重要性,“我们将与公司及初创公司合作,确定、开发、实验和分享应用程序。这其中有许多非常有趣的领域,例如物流、运输、化工和金融部门。我很高兴QUTAC 将如此多的领先公司聚集在一起,帮助德国在这一关键领域取得进展。”联邦教育和研究部部长 Anja Karliczek 表示,“德国和欧洲必须成为量子技术的领导者,才能保持其领先地位。我们想要的是技术主权。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依靠我们自身的优势:有着优秀想法的顶尖技术人员以及我们强大的企业。两者必须以最佳方式合作,然后我们将取得最好的结果。因此,我们在量子技术框架计划下资助公司和前沿研究。”联盟成员认为,在德国和欧洲建立一个经济强大且具有弹性的量子计算生态系统,对于促进该领域的工业化和数字主权至关重要。QUTAC 的愿景是推动这样一个量子计算生态系统的建立及发展。

    202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