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 首家通过二维码购物的“虚拟超市”在济南正式亮相
          只需用智能手机扫描位于公交车站牌、小区宣传栏等商品展板上的二维码,就可以通过手机在网上购买商品并进行结算。近日,山东首家通过二维码购物的“虚拟超市”在济南正式亮相,为年轻一族打造了一种全新的购物方式。       推出这种“虚拟超市”的山东银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李城告诉记者,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二维码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商家优惠券,而“虚拟超市”货架上的每一个二维码对应一种相关商品。据悉,今年年底前,银座网将在济南各个公交站牌设立商品展板,并逐步延伸到车站候车厅、酒店大厅甚至是居民小区。

    2011/10/27

  • 南京检验检疫局启用国有资产二维码动态管理系统
          近日,南京检验检疫局正式启用国有资产二维码动态管理系统,并率先将二维码与移动办公平台有机结合,通过移动办公终端实现对资产查询、盘点、报废进行实时、动态处理。该系统的成功运行是国有资产信息查询即时化、资产操作处理动态化的新举措。       据了解,利用该系统管理国有资产,一是实现流程、权限有效监管,所有资产处置均留痕迹,全面保证账、卡、物的一致性;二是便于将各类上报信息进行融合,制作一张卡片便可生成各类所需上报资料;三是新增设备检定到期报警、设备档案清单、购货合同备案、自动生成报废申请单等内容,预留了政府采购模块接口,为加强资产管理、创新监管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1/10/27

  • 北京联通出版中国第一份“云报纸”
          近日,北京联通以《北京通信》报作试点,成功出版了中国第一份“云报纸”。用户只要在智能手机上下载安装“亿拍”软件,进入软件后,对着“北京通信云报纸”的图片拍照上传,就能看到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众多媒体最近关于北京联通的相关文字和音视频相关报道,获取海量信息。北京联通将以该试点做样板,加大与传统媒体的合作,不断丰富“云报纸”的内涵。       当前,报纸越来越厚,信息越来越多,有些信息电视有报道,报纸看不到,怎么才能通过报纸了解当时的电视报道,获得更深度的报道呢?北京联通深入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有关精神,按照“推进文化创新”的有关要求,通过推动文化传播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在业内率先步入了图像识别应用的云计算和物联网时代。北京联通结合平面媒体文化的特点,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使报纸数字化、即时化、交互化,让文章便于阅读、便于分享、便于存储。北京联通以企业报——《北京通信》为试点,让读者体验到云计算带来的简便性和易访问性,通过借助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访问云平台,检索信息,按需阅读,使普通报纸变为云报纸。       据悉, “云报纸”的功能目前支持iPhone手机及安卓系统手机。iPhone手机用户在苹果应用商店搜索并下载“亿拍”软件,安卓手机用户使用手机登录m.expai.com下载,安装后运行“亿拍”软件,可选择注册登录或游客访问方式登录,点击主界面下方的“我是拍客”功能,对准报纸上提供的特定图片进行拍摄,再选择“上传”按钮,即可立即获取这个标志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与服务。  

    2011/10/27

  • 物联网母婴识别防盗管理系统在无锡问世
        由江苏省无锡市一家公司研发的物联网母婴识别防盗管理系统,日前首次在第二届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上亮相。该系统适用于大型综合医院妇产科和妇幼保健医院,采用母亲和婴儿佩戴电子标签手环的方法来识别双方身份,并透过物联网无线RFID射频识别技术及精准的感测网络,对新生儿进行实时监控和追踪,防止婴儿被人从医院内盗走。

    2011/10/27

  • 玉环500多艘海洋渔船有了“电子科技身份证”
        截至目前,玉环县己有500多艘海洋捕捞渔船有了“电子科技身份证”。     这种“电子科技身份证”,固定在每艘渔船驾驶室顶部,内置电子科技标签,可输入每艘渔船编码、渔船船名号、船东姓名、渔船主机功率、海洋捕捞许可作业方式等5个基本科技信息,海洋渔业执法人员可利用电子标签读写器非接触式读取这些渔船科技信息,船载型电子标签读写器有效距离为500米。     海洋捕捞渔船电子科技标志牌的引入,它不仅能更加有效避免了海洋捕捞渔船“多船一证、一船多证、船证不符”等违法现象的发生,有望遏制当前海洋捕鱼船涂改、假冒、套牌船名号等违规行为。

    2011/10/27

  • 物联网尚处概念转化阶段 交通医疗为重点方向
          “物联网的培育和发展需要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在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没有重点的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很有可能把物联网做成 夹生饭 。”针对当前各地和各行业争相“沾亲”物联网的现象,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叶甜春这样告诫。       第二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昨日在无锡召开,来自工信部科技司、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等机构的专家们普遍认为,全球物联网仍处于概念转化的初级阶段,在推动未来物联网的重点应用项目时,国家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叶甜春指出,当前物联网应用面非常窄,应用领域最多的是安防,其次是电力和交通行业,再次才是物流、医疗和手机支付领域,但从市场的发展潜力看,后两大块才是未来物联网应用大展拳脚的领域。叶甜春还认为,当前中国物联网建设亟待解决的三大核心问题,分别是产业链建设、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培育,而中国物联网产业链的两大薄弱环节则集中在传感器芯片和智能信息处理软件的研发上。叶甜春透露,目前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的重点应用研究集中在健康医疗、智能环保、智能安防和智能农业四大领域。       海峡两岸(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王文升认为,由于智能交通直接涉及人们的出行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有一定的刚性需求,在当前政府积极参与交通建设的背景下,物联网在智能交通领域具备了良好的商业运行模式和运行环境。       身为全球最大的物联网器件生产商负责人之一,村田制作所(中国)执行副总裁孙崑泉认为,传感器是物联网产业链的核心器件。在“感知-传输-处理-应用”这条物联网产业链上,利润分布最终将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格局,尽管目前传感器的生产成本因为量产难以实现而成本较高,但他判断,传感器和终端应用两大领域将是未来商家的主要盈利来源。在感知领域,传感器芯片90%要依靠进口,但叶甜春预测,随着国内主流创新型厂商研究力量的投入,三年后传感器芯片的国产化率有望达到30%。       中国传感网标准工作组组长、国家973计划物联网首席科学家刘海涛提出感知社会论,认为物联网社会化的工作机制是根据随机目标,采用不同的分工协作策略来完成对物理世界的感知。刘海涛表示,物联网发展以感知社会论作为理论基础,能尽快形成不同应用场景的共性平台,从而破解当前物联网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       此外,本届物联网大会上还传来了海峡两岸研究机构将达成物联网宏观战略合作协议的消息。据悉,未来两岸将重点在物联网的产业标准和终端应用两大领域,不断升级合作层级。  

    201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