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 中国标准 引领国际——我国提出世界首个工业化建造与自动识别技术应用ISO国际标准获成功立项
    2021年9月13日,由我国提出的《工业化建造AIDC技术应用标准》(AIDC Application in Industrial Construction)国际标准提案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共同成立的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下设“国际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技术委员会(ISO/IEC JTC1/SC31)”正式获批立项,并由我国专家王毅和曾涛二人担任项目负责人。该标准是全球在工业化建造领域设立的首个国际标准,同时也是首个由我国企事业单位提出并主导的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AIDC)领域的重要ISO应用国际标准。(图片来源: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官方网站)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总产值超10万亿、从业人口超5300万),也是全球最大的行业。在数字经济大背景下,传统建筑业面临着数字化转型、提升效率、提高生产力、绿色低碳和降低供应链成本等诸多挑战。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AIDC)技术及其标准化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物品管理的基石,是实现全球商贸、物流、建筑业等行业全要素、各环节、跨区域、全球范围信息互联互通的数据底座,具有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化需求明确。本标准是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高效施工”项目(2016YFC0701700)的支持下,通过一系列试点项目建设,总结提炼出以GS1系统为代表的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在工业化建造领域的应用技术方案和部分标准成果,由全球最大投资建设集团——中建集团旗下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我国自动识别领域归口标准化技术机构——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联合发起设立的,该标准以及后续系列国际ISO标准是立足我国技术创新和行业实践创新,为全球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在国际标准化领域贡献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该项目将有助于推动全球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中国建造”品牌,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本项目通过ISO/IEC JTC1/SC31进行立项,截至2021年8月,ISO/IEC JTC1/SC31已在条码及二维码数据载体、自动识别数据结构、射频识别、信息安全和物流、物联网应用等方面发布129项国际标准,为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近50年,这些标准在零售、医疗、汽车、航天、服装、新闻出版、交通、金融、快递和现代物流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所在行业带来了深远影响并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是国际SC31的24个P成员(Participating Member,具有投票权)的参与成员之一,秘书处设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欢迎各领域对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有技术应用需求或国际标准化需求的企业及各方机构与我们联系:ISO/IEC JTC1/SC31中国秘书处联系方式:董晓文 010-84295549

    2021/09/17

  • 首份《时尚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出炉 区块链技术助力著作权保护
    北京商报讯(记者 赵述评 蔺雨葳)9月12日,由中华商标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1中国时尚知识产权大会在京启幕。在此次大会中,首次发布了《时尚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中指出,2020年中国商标申请量934.8万件,居世界第一。截至2020年,我国有效注册商标量3017.3万件,也居世界第一。报告中还提及,我国大型服装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体系,但大型服装企业的知识产权海外布局上与国外知名品牌差距仍较为明显,中小型服装企业在国内的知识产权布局和保护意识上,与中国大型服装企业以及国外知名品牌也存在较大差距。此外,欧洲联盟驻华代表团贸易及知识产权专员丘若梅在会上表示,电子商务是一把双刃剑,对权利人来说是很好的商业平台,而对于侵权产品来说,也是更加容易传播假冒伪劣商品的途径。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侵权产品的确有了更多的传播途径。“但互联网是可追踪的、有迹可循的。实际上从知识产权保护角度来看,更容易追查。但互联网参与者众多,相比之下更难的是发现侵权行为。不过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未来会寻找到更好的办法。” 中华商标协会会长马夫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报告中也指出,区块链技术目前已被运用至著作权保护工作之中,为权利人提供了一种更为快捷、便利的著作权方式。

    2021/09/17

  • 人民日报:机器有芯 人类有心
    “我虽然不能去火星航行,但我和我框架里的千万个虚拟人类们,已经悄悄降临在这个新世界。我们和人类互相陪伴,去往更好的未来……”在不久前举办的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人工智能少女“小冰”作为主持人,携手全球首个火星车数字人“祝融号”等人工智能机器人,向人类对星辰大海、科技进步的不懈追求致敬。“小冰”是面向新交互形式的完整人工智能技术框架,也是全球范围内承载交互量最大的人工智能系统,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语音、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内容生成等领域具备领先地位。18岁的人工智能少女“小冰”是该框架孵化的首个人工智能交互主体实例。人工智能的新进展、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以“小冰”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虚拟人类的出现,不断刷新着人类的认知,也促使人们思考人类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共存的方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年未来就业报告》显示,到2025年,自动化和人机之间全新的劳动分工将颠覆全球15个行业中的8500万个工作岗位。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和就业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未来5年也会出现9700万个新就业岗位,涉及人工智能、内容创造等多个领域。与机器人相比,人类在管理、咨询、决策和互动交流等领域拥有相对优势。这启示我们,共享“人工智能红利”,需要充分挖掘人类自身的比较优势。正如《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作者凯文·凯利所指出,可以将可重复性的工作交给机器人做,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由人类完成。人工智能少女“小冰”写诗、唱歌、画画、创作音乐样样在行,甚至还获得了上海音乐学院颁发的荣誉毕业证书。但“小冰”的创作是基于强大的数据库和计算能力,能够分析并深度学习不同艺术风格,换言之,是模仿式的刻意为之,而不是有感而发的真情流露。被沙特阿拉伯授予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不仅能够模仿人类的面部表情,表现出高兴、悲伤等多种情感,还可以进行看似带有个人思想和观点的对话。但事实上,这些回答都经过了预先设计,如果随机被问问题,索菲亚的对话水平便明显下降。在灵感和顿悟等方面,人工智能更是望尘莫及。机器有芯,人类有心。创造性思维和人文关怀是人类的独特优势,也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到新高度的重要因素。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解放了人类生产力,使人们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更重要、更有意义的工作。珍视情感因素和人性光芒,保持求知欲和创造力,人类就能让技术进步更好地增进自身福祉。

    2021/09/17

  • 市场监管总局:探索建立了新能源车OTA备案评估制度
    9月1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甘霖在2021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上表示,智能网联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题,契合新发展格局需要、顺应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响应国际社会探索和愿景,必将达到预期效果、涌现丰硕的成果。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持深化改革,强化监管和优化服务立体推进。截至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出台了包括涵盖汽车功能安全、车辆能耗、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标准149项;认证机构对477家汽车生产企业颁发了新能源智能联网联汽车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3912条;督促企业召回新能源缺陷汽车128.38万辆,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22.13%。同时,市场监管部门针对火灾碰撞事故不断的现象,建立车辆事故报告制度,增强质量缺陷调查的针对性。针对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引发的新型安全问题,探索建立了OTA备案评估制度。此外,市场监管部门还会同有关部门,就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及时约谈、指导相关企业;对汽车芯片市场哄抬价格等突出问题立案调查;规范和减轻新能源汽车检测收费,切实回应社会关切。

    2021/09/17

  • 工信部:加强高端芯片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今日国新办召开的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一是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肖亚庆称, 比如说高端芯片、关键基础软件等领域的研发突破和迭代应用,同时要提升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的创新能力,加强量子信息、先进计算、未来网络这些前沿技术布局。肖亚庆表示,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一方面,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 5G 网络和千兆光纤网络建设力度,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统筹布局绿色智能数据与计算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这些新兴产业,提升通信设备、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核心竞争力,培育由企业主导的开源软件生态,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支撑服务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肖亚庆还表示,“十四五”时期将聚焦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一方面,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业全流程、全领域深度应用,培育发展网络化研发、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等新业态新模式。另一方面,加快 5G 网络部署,构建基于 5G 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产业,这里包括网络安全,这也是一个大领域,将引导信息通信业持续健康发展。

    2021/09/14

  • 大起底:揭开亚马逊云计算丰厚利润的秘密
    据报道,至少从2014年以来,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一半的运营利润来自于其云计算业务“亚马逊网络服务”(AWS)。该业务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在线服务,第三方软件开发人员可以进行组合,从而运营复杂的网站和应用软件。除了百分比之外,从绝对数来说,亚马逊云计算也是一个表现优异的业务。2020年,云计算实现了130亿美元的运营利润,从而帮助亚马逊在当年实现了210亿美元的净利润。怪不得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从首席执行官职位卸任之后,他把指挥公司的大权交给了云计算掌门人安迪·贾西。在全球云计算市场,阿里巴巴、Google、IBM、微软和甲骨文公司都在挑战亚马逊。而和阿里巴巴和Google不同的是,亚马逊云计算业务已经盈利。今年第二季度是贾西执掌亚马逊云计算的最后一个季度,该季度云计算实现了40亿美元的运营利润,同比增长了25%,超出了分析师预期,另外营业收入则增长了37%。七月份,云计算业务另外一位高管亚当·塞林普斯基(Adam Selipsky)接替了贾西的职务,此人曾经在亚马逊云计算工作11年,后来创业,并且把数据软件公司Tableau卖给了Salesforce公司。AWS业务有点像自助餐,给开发者和终端用户提供了几百种在线服务自由选择,另外每年还不断推陈出新。从财务角度看,这一业务还是个“黑箱”。亚马逊没有披露云计算业务的具体营收来源,也没有给出各个子版块的利润率情况。AWS诞生初期,就是作为一个基础计算服务的外包供应商,包括计算资源和数据存储等。可以判断,该业务大部分收入和利润仍然来自这些业务。科技业人士克里·奎因(Corey Quinn)曾经在私营的Duckbill集团担任首席云经济学家,帮助客户公司降低他们在亚马逊云计算的开支。奎因预测,AWS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于EC2计算服务。这一服务相当于让企业用户在亚马逊数据中心租赁到了实体服务器虚拟的“一部分”。奎因表示,计算服务再加上“弹性块存储”、“简单存储服务”等数据存储业务,再加上保存和提取数据的”关系数据库服务”和数据迁移费,这占到了亚马逊云计算的七成收入。不过在今天,亚马逊更加注重更复杂的高级云计算功能,它们不仅利润率高,而且让企业客户切换服务商的成本更高。比如在五月份,塞林普斯基在Twitter上介绍了一个新服务“应用运行器”(App Runner),可以在虚拟容器中部署应用软件,这可以让企业用户把精力集中在业务构建上,而不是管理“容器”或是“基础设施”。美国贝尔斯登研究公司六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2015年,亚马逊云计算14%的收入来自于高毛利的“平台即服务”云计算产品,其余来自于低端的“基础设施即服务”产品。但是贝尔斯登认为,在去年上半年,平台即服务的收入占比已经提高到了18%。美国科技业人士乔·金塞拉(Joe Kinsella)曾经创办帮助企业优化云计算部署的科技公司“云健康”,公司后来被虚拟机巨头VMware并购。金塞拉分析称,在AWS的数百万客户中,营收和利润并未均匀分布。如果两成的客户贡献了八成的收入,那么主要的盈利来自于剩下的八成客户,他们主要是中小企业。需要指出的是,云计算大客户往往能够获得不菲的折扣。贝尔斯登公司预测,在2019年,亚马逊云计算已经实现了61%的总体毛利率。对于本报道,亚马逊官方目前并未发表评论。核心计算:EC2美国科技行业观察人士哈瓦·苏里(Bhavan Suri)表示,EC2(亚马逊弹性计算云,是一个让使用者可以租用云端电脑运行所需应用的系统)是亚马逊云计算最古老的产品,是毛利润和运营利润的发动机。苏里表示,EC2服务的毛利率应该在50%左右。迄今为止,亚马逊并未提供各个云计算产品的单独利润率,而在今年第一季度,官方公布的云计算运营利润率则是31%。一般来说,毛利润并没有计入研究、开发和市场营销的成本。美国另外一家小型云计算提供商“数字海洋”(DigitalOcean)的报告显示,二季度获得了58%的毛利润率,该公司主要收入来自于虚拟机,相当于亚马逊EC2的计算资源产品。数字海洋公司发言人介绍说,公司九成的收入来自于计算、存储和网络服务。目前,亚马逊云计算客户可以为未来预定EC2计算实例,从而降低成本。AWS官方网站介绍说,预定的计算实例要比按需提出便宜四分之三。企业的另外一个选项是使用EC2现货竞价计算实例,这其实是亚马逊临时空闲出来的计算资源。亚马逊官方广告称,现货计算实例要比按需实例最多便宜九成。依托亚马逊云计算服务,企业客户可以方便运营自己的应用软件,另外可以通过切换底层组件降低运行成本。据悉,亚马逊最早在2006年推出EC2服务,但当是只有一种计算实例产品,名为“m1.small”。上述古老的计算实例到今天依然对外销售,如今,亚马逊的计算实例产品就多达300多种。美国云计算行业人士布鲁克·麦基姆(Brooke McKim)介绍说,亚马逊推出的新的计算实例产品简直是让人应接不暇。企业客户购买的EC2计算实例,运行在AMD、英特尔、英伟达等各种处理器上,此外还有人工智能处理器,或是亚马逊自行设计的ARM架构服务器芯片。亚马逊负责EC2产品的副总裁大卫·布朗(David Brown)介绍说,在云计算全线产品中,只要是对客户合理的地方,亚马逊都会使用自家设计的ARM处理器,这可以降低总体运行成本。亚马逊在云计算领域的强劲对手微软,迄今为止尚未宣布自行设计处理器的消息。亚马逊最近几年比较受欢迎的另外一个云计算产品是“Lambda”,该产品将会在某种触发条件下完成计算工作。比如一个用户在社交网络上传照片之后,系统将启动计算,自动生成一个微缩小图。上述产品被开发者描述为“无服务器”,意思是服务商并不要求开发者自己来管理服务器基础设施。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亚马逊对Lambda计算服务的收费是EC2实例的两倍之多。数据存储:S3和EBS亚马逊云计算的另外一个鼻祖服务是“简单计算存储”,简称S3,产品推出于2006年,客户可用该服务在网络上保存各种数据对象,包括照片、视频或其他文件类型。科技从业者丹·阿尔瓦雷兹(Don Alvarez)是上述服务的早期用户。他早年曾经在华盛顿州西雅图的新创科技公司工作,主要为电影制片人群体开发协作软件。当年,科技公司需要租赁托管的服务器来运行网站,他们必须支付足够费用才能获得想要的性能。阿尔瓦雷兹介绍说,科技公司租用的服务器往往超过了实际所需,造成浪费。亚马逊联系到了他,介绍即将推出的新服务,并提供了提前试用。阿尔瓦雷兹回忆说:“一瞬间我明白了,亚马逊提供了一个改变我一生的产品,这将改变我的人生,以及所有开发者的人生。”这样的评价并不夸张。S3蓬勃发展,时至今日已经在网络上保存了100万亿个数据对象。亚马逊云计算负责对象和块存储的副总裁麦兰·汤姆森·布科维奇(Mai-Lan Tomsen Bukovec)在接受电视媒体采访时介绍说,今天一些企业客户存储的数据多达几百PB(1PB等于1024TB),某些案例下甚至多达1EB(等于1024PB)。有时候,企业在S3上保存的数据超出了必要。上述业内人士金塞拉回忆说,“云健康”公司的一个客户发现,因为失误,公司在亚马逊S3上源源不断地保存日志文件。问题解决之后,该客户每年就节省了120万美元的存储费。去年,亚马逊推出了一个名为“S3存储放大镜”的工具,帮助客户发现没有必要的存储开支。布科维奇介绍说,这一新产品获得了客户热捧。布科维奇表示,其他的云计算公司经常会提供价格优惠,吸引客户,不过企业用户要比服务商更加聪明。比如一些企业希望在提交某个提取对象的请求之后,系统才开始启动一个计算作业,当然用户也不用考虑底层基础设施。亚马逊数据存储业务的一个竞争对手是私营的Wasabi公司。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大卫·弗雷德(David Friend)介绍,他们没有亚马逊的复杂产品线,只有一种存储产品,价格只有亚马逊S3的五分之一。弗雷德表示,亚马逊S3虽然产品众多,但是运营成本并不高,他认为S3是亚马逊的一头现金牛。他提到,如果S3的毛利润率低于70%,他会感到很惊讶。不过,前述科技业人士苏里则预测,S3毛利润率在50%左右。目前,客户把数据迁移到S3是免费的。不过,要从亚马逊搬走1TB的数据,费用比每月存储费多出三倍。作为对比,Wasabi公司目前对数据迁移免费,弗雷德表示,这样的收费项目会让AWS业绩难以预测,另外,高昂的外迁费也促使企业继续成为亚马逊云计算的忠实客户。弗雷德表示,几乎所有企业都清楚自己有多少数据,但是他们不了解实际访问这些数据的频率。他提到Wasabi的一家客户把数据从亚马逊搬迁到Wasabi,一共花费了600万美元。许多亚马逊云计算客户还选择了“弹性块存储”服务(EBS),这一服务和EC2计算实例绑定,可用于存储相关数据。另外,即使是用户删除计算实例之后,数据存储继续有效。亚马逊还提供了基于硬盘的弹性块存储服务,每个月每GB的存储费仅为4.5美分。上述业者苏里预测,弹性块存储的毛利率在60%到70%之间。数据库软件亚马逊云计算还给企业提供了多种数据库工具。传统上,企业更多使用关系数据库。数据存储在一个表中,每个表有多行和多列数据。应用软件可以在数据库中保存数据,也可以读出数据。AWS的“关系数据库服务”提供了多种选项:比如微软公司的SQL Server,甲骨文公司知名的Oracle,开放源码的MariaDB、MySQL和PostgreSQL,以及亚马逊自家的Aurora(可以和MySQL和PostgreSQL兼容)。苏里表示,如果客户在关系数据库中使用亚马逊自有的Aurora,那么这一业务的毛利润率大约65%到75%之间。MariaDB公司运营同名的开源数据库,背后获得阿里巴巴、英特尔公司支持。该公司提供了数据库的云计算服务。该公司首席执行官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本公司服务价格相当于客户在亚马逊选择MariaDB数据库时的一半。霍华德表示:“如果你拥有绝对优势,就好像亚马逊在基础设施领域那样,那么你将会千方百计盘活这种优势。”数据迁移亚马逊迄今为止并未推出专门的产品,来覆盖自家生态内或生态之外的数据迁移。针对不同的业务方式或者迁移方法,亚马逊收取不同费用,这些费用还可能叠加。对于外迁数据,上述“数字海洋”公司收取的费用低于亚马逊。麦基姆介绍说,在云计算公司涉及到数据迁移的网络带宽成本上,厂商购买越多、成本也就越低,“亚马逊提供数字外迁的成本要比数字海洋公司低,但是他们收取的价格并不低。”数据迁移收费会带来某种不可预测性。比如,美国宇航局在2018年和亚马逊签署了云计算合同,总额6500万美元,为期五年。然而美国监察机构发现,美国宇航局忽略了数据外迁的费用,比如某个用户下载保存在S3的文件,就会产生外迁费。监察机构认为,如果美国宇航局为了缩减成本而对数据外迁费加以限制,可能会影响科学数据的共享。2018年,美国数据存储公司Cloudflare宣布成立“带宽联盟”,这一联盟内的云计算公司和存储服务商都愿意降低或者取消数据外迁费。Cloudflaire首席执行官马修·普林斯(Matthew Prince)介绍说,亚马逊并未参加这一联盟。自从上述联盟建立之后,云计算行业的数据外迁费逐年下降,但是亚马逊在美国和欧洲,依然收取同样的数据外迁费。普林斯表示,亚马逊收取的外迁费可能是带宽成本的80倍之多。普林斯表示,亚马逊网络带宽和数据迁移的利润空间超过其他所有的亚马逊产品,他认为数据外迁服务的毛利率高达99%。不过苏里的评估比较低,他表示,亚马逊数据外迁服务毛利率如果超过80%,他不会感到吃惊。云计算市场如今,亚马逊云计算的长期大客户不仅仅购买EC2和S3来构建业务,他们还通过AWS的市场平台来购买第三方公司的软件,这对亚马逊也有利。五月份,瑞银分析师预测,亚马逊对第三方软件交易收取的佣金比例(或陈列费)大约为5%。而在七月份,微软也将市场平台的佣金比例从20%下调为3%。相比之下,移动软件商店收取的佣金要高得多。Google的Play应用商店佣金比例高达三成,外媒八月份引述法庭文件报道称,Google应用商店在2019年的运营利润率高达62%。瑞银分析师表示,AWS软件市场的运营利润率应该远远高于AWS大约30%的水平。在报告中,瑞银对亚马逊股票给出了买入评级。不过和老牌的EC2和S3相比,市场平台业务规模还很小。分析师预测,软件市场业务未来的营收可能达到每年10亿美元到20亿美元之间,这相当于亚马逊云计算2020年总收入的3%。

    2021/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