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 国家邮政局:到2025年邮政快递业年收入将超1.8万亿元
    1月19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会上,有媒体提问:近年来邮政快递业作为现代化、先导性产业,在服务生产、促进消费、畅通循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邮政局提出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的工作思路,能不能介绍下“十四五”邮政快递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有哪些考虑?对此,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曾军山表示,“十四五”时期,在推动邮政快递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国家邮政局的总体考虑是:按照“服务全领域、激活全要素,打造双高地、畅通双循环”的思路,抓好三大工程:即快递“进村进厂出海”工程;建设两大体系:即健全畅通高效、普惠便捷的国内寄递物流服务体系,打造开放共享、安全可靠的国际寄递物流服务体系;实现两个发展:即实现邮政事业和邮政产业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具体来说,着力做好8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邮政快递业高质量发展价值追求。坚持“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初心使命,巩固发展邮政事业,提升邮政普遍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快递服务更为便捷更广覆盖更加优质。城市地区智能收投箱等设施更好满足多元化需求,农村地区基本实现建制村直接收投邮件快件,实现抵边自然村邮政普遍覆盖。二是坚持稳中求进,引导邮政快递业高质量发展预期。要稳字当头,确保发展增速在合理区间。壮大邮政产业,提升快递服务质效。预计到2025年,邮政快递业年业务收入超过1.8万亿元,快递业务量超过1500亿件,增速均保持在10-11%左右,大约相当于GDP增速的两倍。三是壮大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培固邮政快递业高质量发展根基。推动形成大中小企业融合互补、多元主体竞合发展的产业格局。推进与电商、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与交通等产业的协同发展。到2025年,形成多个年业务量超过200亿件或者年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的邮政快递品牌,打造综合型寄递物流供应链集团。四是完善寄递网络体系,夯实邮政快递业高质量发展底盘。强化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衔接,加强枢纽布局建设,提升干线运输能效,建强寄递末端网络。五是推进科技创新,打造邮政快递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健全科技研发体系,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打造技术产品体系,建立科技测评体系。发掘邮政快递业数据价值,形成数据驱动发展新格局。六是发展国际寄递物流,补齐邮政快递业高质量发展短板。拓展海外服务布局。提升跨境干线运力和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七是实现绿色安全发展,擦亮邮政快递业高质量发展底色。健全绿色制度体系,推进包装绿色转型,促进邮政快递业节能减排。强化邮政快递业安全管理,加强网络数据安全,健全应急体系。八是提升治理能力,提供邮政快递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完善邮政快递业法规制度,明规则、划底线、强监管,形成协同治理合力,提升数字治理水平。做好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保障工作。曾军山表示,邮政快递业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邮政局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和《“十四五”邮政业发展规划》的部署,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新征程中勇挑畅通重担。

    2022/01/20

  • 浙江大学研究所联合菜鸟发布2022十大物流科技趋势
    12月30日消息,浙江大学物流与决策优化研究所联合菜鸟物流,发布了2022物流科技的十大趋势报告。报告认为,精准射频识别技术、低速无人驾驶、氢能源、供应链数字化、绿色包装、物流全链路在线协同、乡村网点自动化,以及XR技术、LPWAN技术、AI技术在物流场景的加速应用,将成为2022年的十大物流科技趋势。报告指出,一项技术能否真正在物流场景中落地,是学界、业界对于物流科技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在未来能够被广泛认同并投入应用,能解决物流行业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认为这是检验物流技术的重要指标。”该研究课题的负责人,浙江大学物流与决策优化研究所所长、数据分析与管理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长聘正教授杨翼表示。报告重点提到了菜鸟物流科技在这些趋势下的提前布局与落地情况。在识别技术方面,菜鸟物流通过优化芯片与识别算法,将RFID精准识别技术的准确率提高至99.8%。这一关键技术的突破使RFID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大规模商业应用成为可能。在快递末端的无人驾驶场景中,菜鸟部署了全国最大规模的无人车配送集群,今年双11全国200多所高校,有超过350台菜鸟无人车投入运营。在数字供应链领域,目前跨国消费品巨头宝洁、联合利华、雀巢,国内的上汽通用五菱、宝武集团、徐福记、五粮液等公司,正在与菜鸟物流科技合作改造其数字供应链,在范围更广的制造业产业带上,中国的中小企业也正在通过搭建互联互通的数字化供应链体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绿色技术领域,报告引用了菜鸟和雀巢的绿色协同案例。双方从源头工厂便开始推行绿色包装、智能周转箱,并通过算法为商品订单匹配合适箱型,减少纸张浪费,甚至直接推广原包装发货;在末端,菜鸟驿站进行快递纸箱回收再利用,并通过菜鸟裹裹上门回收雀巢的咖啡胶囊包装物,实现全链路绿色减碳。杨翼教授认为,如今物流和技术都行至深水区,脱离了物流、供应链场景,那些长尾问题、藏在产业深处的复杂问题,就无法得到本质解决,也就会阻碍进一步的产业数字化进程,“整个行业都需要务实好用的物流科技,这一定会成为行业共识。”

    2022/01/14

  • 地方政府布局元宇宙:沪、苏、浙、京等跑步入场 多地两会重点规划
    在元宇宙的热潮中,各个地方政府也积极布局,试图抢占先机。2021年末,上海在年度经济工作会议上率先行动,随后将元宇宙写入上海经信委“十四五”规划。步入新年,全国已有多个城市紧随其后积极表态布局元宇宙新赛道,目前已呈现出长三角“抢跑”,多地陆续跟上的局面。另一方面,全国各地陆续召开的“两会”,正在成为“元宇宙”提案的集中地。业内人士向《区块链日报》记者分析称,地方政府对于元宇宙的积极表态是向外释放的利好,可以打消很多人的顾虑。官方政策的出台相当于给从业者吃了一颗定心丸。上海最先行动2021年12月21日召开的上海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引导企业加紧研究未来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相交互的重要平台,适时布局切入。”这在当时被视为“上海市推动元宇宙发展”的另一种表述,也是地方政府对元宇宙发展的第一次正面表态。三日后,“元宇宙”一词多次出现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上海市经信委”)印发的《上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该规划指出,前瞻部署量子计算、第三代半导体、6G通信和元宇宙等领域。该规划还鼓励元宇宙在公共服务、商务办公、社交娱乐、工业制造、安全生产、电子游戏等领域的应用。鲸平台智库专家、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秘书长赵国栋向《区块链日报》记者表示,地方政府对元宇宙的正面政策表态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他指出,从宏观层面来分析,元宇宙是技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产业升级换代的必然趋势,同样也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去年3月,区块链首次被纳入国家五年规划之中。此外,“十四五规划”还提出要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从“十四五规划”到地方的规划强调对前沿领域的探索,再到与此相关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陆续立项,可以看出官方对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重视程度。赵国栋对记者指出,“当涉及到元宇宙的全球治理问题时,率先做出元宇宙公共服务品的国家就拥有在该问题上的发言权”。在他看来,元宇宙是大国必争的一个“战场”。世界范围内,韩国政府在元宇宙政策方面走在了前沿。2021年11月,韩国首尔市政府发布了《元宇宙首尔五年计划》,计划耗资39亿韩元,分三个阶段、约五年时间打造完成公共服务“元宇宙”平台。不过,元宇宙也近乎在同一时间得到了我国地方政府官员的重视。去年11月17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张英参与出席“元宇宙”发展专家研讨会。据上海市经信委官方网站,该研讨会对元宇宙发展现状、应用场景、生态建设、安全伦理、关键技术和未来前景等进行了形势分析和专业研讨。在“元宇宙”入选上海市经信委“十四五”规划之后,1月8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开会议谋划2022年产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布局元宇宙新赛道,开发应用场景,培育重点企业。但是目前暂无相关具体措施和时间表出台。江苏、浙江、北京等地跟上步伐政府层面,无锡市滨湖区紧随上海。在1月1日举行的“2022太湖湾科创带滨湖创新大会”上,滨湖区发布了《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元宇宙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旨在打造国际创新高地和国内元宇宙生态产业示范区。会议上,无锡市滨湖区工信局局长杨志清表示,滨湖区将先行先试重点打造一批元宇宙示范场景,推动元宇宙在数字影视、智能制造、特色旅游、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创新应用。浙江也加快了元宇宙的推进步伐。日前,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浙江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将构建以区块链、第三代半导体、量子信息、元宇宙等领域为重点的未来产业发展体系。实际上,长三角地区在元宇宙的布局上一直较为超前。去年11月,浙江省经信厅已组织召开了“元宇宙”产业发展座谈会,来自政府机构、学术界和省内“元宇宙”相关企业的代表均出席会议。新年伊始,首都北京也开始了展望元宇宙的布局。据北京晚报消息,1月7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许强做客“市民对话一把手”访谈中指出,“未来,针对6G、脑机接口,包括最近大热的元宇宙等领域,北京都会陆续展开布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磊也在当日举行的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北京将启动城市超级算力中心建设,探索建设元宇宙产业聚集区。地方两会出现多个“元宇宙”提案在日前顺利闭幕的北京两会,“元宇宙”也相继在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中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元宇宙”相关提案多由关联的上市公司高管提出。北京市政协委员、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陶然带来了两份与“元宇宙”相关的提案,分别是《关于抢占“元宇宙”发展先机,打造首都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建议》和《关于将首钢园建设成为北京“元宇宙”发展试点产业园的建议》。拉卡拉董秘去年12月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元宇宙下数字支付必不可缺。公司正在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部署。市政协委员、元宇宙概念上市公司利亚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军也提出建议,成立由政府牵头、相关科研院所和产业单位共同组建“元宇宙”发展联盟。同时,在联盟下成立“元宇宙”技术研究中心。中文在线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也在人大会议上带来了与“元宇宙”相关的建议。此前,中文在线已宣布公司正在进行元宇宙的布局。他认为,应结合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定位,将“元宇宙”产业列入新兴发展产业,加快开展“元宇宙”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元宇宙”也在全国各地陆续进入的“两会”时间里成为了热词。1月11日,武汉召开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武汉市市长程用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推动元宇宙、区块链、量子科技等与实体经济融合。另一方面,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本市的实际情况与元宇宙相结合提出了建议。例如,泉州市政协委员林文福建议相关企业要在泉州市政府的领导下,将世界申遗点、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百家文化、智能制造有机结合,研发出富有泉州文化特色的元宇宙产品。“地方政府接连的积极表态体现了其对前沿领域的重视程度,元宇宙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多项技术,代表着一场社会性的变革。”赵国栋说道,“这也是产业变革的机会,推动元宇宙发展的过程对地方经济结构升级有着巨大作用”。他进一步补充道,元宇宙的核心重点还是会落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上。“元宇宙一定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个正向、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应该是政府发展元宇宙的意义所在。”

    2022/01/14

  • 国家知识产权局:2021年国内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同比增长22.6%
    今天(12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兼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胡文辉介绍2021年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统计数据。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年知识产权工作量质齐升,各项指标圆满完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有力保障。从各项统计数据来看,总体呈现四方面特点:一是国内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截至2021年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到29.8万家,较上年增加5.2万家。国内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90.8万件,同比增长22.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5.0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21.3万件,占国内企业总量的63.6%,体现出我国市场主体创新创造能力不断增强。二是专利商标质押融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普惠性进一步凸显。2021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金额达3098亿元,融资项目达1.7万项,惠及企业1.5万家,同比增长均为42%左右。其中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性贷款惠及企业1.1万家,占惠企总数的71.8%,充分显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普惠特点。三是数字经济、医疗领域专利储备进一步加强。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划分的35个技术领域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增长最快的3个领域,分别是信息技术管理方法、计算机技术和医疗技术,分别同比增长100.3%、32.7%和28.7%,体现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专利储备不断增强,更加有力支撑产业升级,更好惠及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和日常生活。四是外国企业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信心进一步增强。2021年,国外申请人在华发明专利授权11万件,同比增长23.0%;商标注册19.4万件,同比增长5.2%。其中,美国在华发明专利授权、商标注册同比分别增长32.1%和17.3%。国外在华知识产权数量保持较快增长,表明外国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和营商环境抱有坚定信心。(总台央视记者 王婧 都昕竹 周琨)

    2022/01/12

  • 中国市场2021年风险投资总额达1306亿美元:芯片行业大受欢迎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10日早间消息,根据研究公司Preqin的数据,2021年中国市场的风险投资总额达到1306亿美元,比上年的867亿美元高出约50%,创下新的纪录。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公司正在将目光投向新机会,从以往的互联网行业转向芯片、机器人和企业软件等核心技术。去年,生物技术行业吸引的投资达到141亿美元,比2016年增长了10倍。香港金杜律师事务所负责融资的律师蒋晶晶(Jiang Jingjing,音)表示:“投资者对中国科技行业的兴趣没有变,变化的是他们把资金投向哪里。很明显,越来越多资金流向了拥有尖端技术的创业公司。”中国市场的风险投资总额仍然落后于硅谷。去年,美国市场的风险投资总额为2966亿美元,同样创下新纪录。不过在某些基础技术方面,中国已超过美国。例如,Preqin的数据显示,中国的芯片制造商、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和其他半导体行业创业公司去年获得了88亿美元投资,而美国的同类公司仅获得13亿美元。尽管美国总统拜登正在努力提升美国的芯片行业水平,但中国的芯片创业公司受到了更多追捧。英特尔前工程师罗勇(Yong Luo,音)已经为自己新成立的芯片公司完成融资,但他可能还要两年时间才能获得收入。他说:“现在中国市场非常热,芯片行业真的很火爆。”投行Natixis驻香港经济学家艾丽西亚·加西亚-赫雷罗(Alicia García-Herrero)表示:“中国非常清楚创新对未来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缓冲老龄化和过度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对深度技术的投资绝对是关键。”

    2022/01/10

  • 2021年1-11月规上互联网企业完成业务收入14155亿元 同比增长22.3%
    原标题:2021年1-11月规上互联网企业完成业务收入14155亿元  同比增长22.3%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2021年1-11月份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运行情况1-11月份,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发展态势平稳。企业业务收入和营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互联网平台服务和数据业务实现快速发展,信息服务收入平稳增长;多省份保持增长态势。一、总体运行情况互联网业务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态势。1-11月份,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简称互联网企业)完成业务收入14155亿元,同比增长22.3%,增速较1-10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为17.5%。2020-2021年1-11月份互联网业务收入增长情况(%)营业利润和营业成本同步增长,增幅有所回落。1-11月份,互联网企业实现营业利润1280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较1-10月份回落6.5个百分点。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7.3%,增速较1-10月份回落3.6个百分点。研发费用稳步增长。1-11月份,互联网企业投入研发费用670.1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较1-10月份提高3个百分点。二、分业务运行情况(一)信息服务收入持续增长,音视频服务增势突出。1-11月份,互联网企业共完成信息服务收入7618亿元,同比增长17.6%,增速较1-10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在互联网业务收入中占比为53.8%。其中,音视频服务企业保持高速增长;网络游戏企业增长平稳;新闻和内容服务类企业快速增长;提供搜索服务为主的企业业务收入增速较1-10月份有所回落。(二)互联网平台收入快速增长,增速有所回落。1-11月份,互联网企业实现平台服务收入5191亿元,同比增长34.8%,增速较1-10月份回落3.2个百分点;在互联网业务收入中占比为36.7%,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生活服务类平台企业业务收入增速较1-10月份回升。网络销售平台以及提供生产制造、生产物流平台服务为主的企业收入平稳增长。(三)互联网接入服务收入低速增长,互联网数据服务持续快速发展。1-11月份,互联网企业完成互联网接入及相关服务收入403亿元,同比增长3.9%,增速较1-10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完成互联网数据服务(包括云服务、大数据服务等)收入241.5亿元,同比增长28%。三、分地区运行情况东部地区互联网业务收入稳步增长,西部地区增势迅猛。1-11月份,东部地区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12033亿元,同比增长22.5%,增速较1-10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占全国(扣除跨地区企业)互联网业务收入的比重为89.4%。西部地区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874.1亿元,同比增长39.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9个百分点。中部和东北地区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分别为511.2亿和44.3亿元,同比增长2.1%和6.4%,增速较1-10月份分别回落0.2个和0.5个百分点。多省份互联网业务保持较快增长态势。1-11月份,互联网业务累计收入居前5名的北京(增长30.6%)、广东(增长10.4%)、上海(增长35.3%)、浙江(增长12.1%)和江苏(增长5.1%)共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11232亿元,同比增长22.6%,占全国(扣除跨地区企业)比重达83.4%。全国互联网业务增速实现正增长的省市有25个,增长面与上月持平。海南、云南、西藏三省份增速超过50%,安徽和吉林两省降幅超15%。四、我国移动应用程序发展情况移动应用程序(APP)总量保持稳定。截至11月末,我国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APP数量为272万款,数量与10月末持平。其中,本土第三方应用商店APP数量为137万款,苹果商店(中国区)APP数量为136万款。11月份,新增上架APP数量12万款,下架应用12万款。游戏类应用数量仍居首位。截至11月末,移动应用规模排在前4位的APP数量占比达59.2%,其他生活服务、教育等10类APP占比为40.8%。其中,游戏APP数量继续领先,达68.7万款,占全部APP比重为25%。日常工具类、电子商务类和社交通讯类APP数量分别达40.2万、27.4万和25.1万款,分列第二至四位。拍照摄影和主题壁纸类APP数量较10月末净增较多。游戏、日常工具、社交、音视频类应用下载量居前。截至11月末,我国第三方应用商店在架应用分发总量达到20924亿次。其中,游戏类移动应用的下载量首超3000亿次,达3204亿次。日常工具类、社交通讯类、音乐视频类下载量均超2000亿次,分别达2771亿次、2528亿次和2446亿次,排名第二至四位;生活服务类、新闻阅读类、系统工具类和电子商务类分别以1914亿次、1596亿次、1514亿次、1411亿次分列第五至八位。在其余各类应用中,下载总量超过500亿次的应用还有金融类(1015亿次)、拍照摄影类(779亿次)、运动健康类(508亿次)。

    202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