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 数字农场、电子耳标等数字“引擎”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进入12月,位于广西融安县长安镇大坡村的蚂蚁农业电商数字示范基地迎来金桔采摘旺季。“这些果树是第一次挂果,这两年我们通过数字化手段,收集了果树成长环境的大量数据,采取了针对性的植保方案。”基地负责人韦小东一边检查基地里的气象监测设备,一边笑着说,尽管今年遭遇旱情,但他的基地依然丰收。今年31岁的韦小东是长安镇银洞村人,在广州工作多年。2020年开始,他在大坡村陆续租赁了300亩地,建起蚂蚁农业电商数字示范基地,通过智能农业设施,实现基地数字化管护。“比如今年干旱,以往采用人工淋水的方式,常常忙不过来,且水量不好控制,容易造成浪费。”韦小东说,现在他们通过监测土壤湿度,通过App定时定量补水,效果、效率都得到大幅提升。“一部手机,一个人,就可以管理几百亩果树。”数字农业离不开网络支撑。自治区通信管理局副局长谭国栋介绍,截至目前,广西19.3万个自然村的4G网络和光纤网络覆盖率分别超过99.7%和89.7%。“在广西2300多万互联网宽带用户中,农村用户占了将近一半。网络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了新农具,电商遍及广阔农村。”谭国栋说。在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三角乡小冲村党群服务中心,一块“数字乡村可视化”大屏幕上,农技服务、涉农政策等信息一应俱全。当地针对山区乡村治理薄弱环节,探索“一网通管”基层治理模式,提升了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小冲村驻村第一书记吴岂镗介绍,以前村里缺乏网络,基层治理、政策宣传的手段比较单一,“现在网络进村了,村干部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开展远程宣传、村务管理、群众服务等事项。既方便了群众,又提高了办事效率。”在百色市田东县林逢镇林驮村皇氏乳业示范区,1000多头奶牛安上了电子耳标,可根据奶牛每天的活动数据判断它的身体健康状况;在百色市田东县祥周镇中平村、百渡村的数字农场,工作人员通过手机轻轻一点,就能完成1000余亩香葱的灌溉、施肥;百色市田林县利周瑶族乡爱善村通过“慢直播”,让更多人实时看到当地阳光玫瑰葡萄的生长情况,并利用电商促进销售……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应用在八桂大地诸多乡村生根发芽。谭国栋介绍,近年来,广西加快乡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信息通信网络质量,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我们重点实施乡村网络覆盖、乡村网络信息助民、乡村网络提速降费惠民三大行动,支撑数字乡村建设,助力广西乡村振兴。”谭国栋说。

    2022/12/20

  •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
    8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互联网基础建设全面覆盖,用户规模稳步增加《报告》显示,在网络基础资源方面,截至2022年6月,我国域名总数为3380万个,“。CN”域名数为1786万个,IPv6地址数量为63079块/32,较2021年12月增长0.04%。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截至2022年6月,我国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4亿户家庭的能力,已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185.4万个,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5.63亿户,比上年末净增2705万户;其中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5.27亿户,占总用户数的93.7%。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16.39亿户。网民规模持续提升,网络接入环境更加多元《报告》显示,在网民规模方面,我国网民规模持续稳定增长,较2021年12月新增网民1919万,互联网普及率较2021年12月提升1.4个百分点。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宽带”,推动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较2021年12月提升1.2个百分点,达58.8%。在网络接入环境方面,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5个小时,较2021年12月提升1.0个小时。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电视和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33.3%、32.6%、26.7%和27.6%。互联网应用持续发展,短视频增长最为明显《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明显,达9.6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805万,占网民整体的91.5%。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10.2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042万,占网民整体的97.7%。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88亿,较2021年12月增长1698万,占网民整体的75.0%。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16亿,较2021年12月增长1290万,占网民整体的68.1%。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3.00亿,较2021年12月增长196万,占网民整体的28.5%。

    2022/08/31

  • 全球二维码迁移计划取得阶段性进展 “GM2D在线”在浙江省正式上线
    8月16日,由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主办、苍南县人民政府、温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承办的“GM2D在线”数字化应用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举行上线仪式,标志着全球二维码迁移计划(Global Migration to 2D,以下简称GM2D)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全球二维码迁移计划是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于2020年发起的,推动全球商品编码在2027年前由一维条码向二维码转换,为商品换发二代身份证,对全球商品生产、流通结算具有重要意义。浙江是GS1确定的GM2D全球首个示范区,以“GM2D在线”为依托,实现政府侧、社会侧、企业侧、个人侧“四侧”贯通,搭建国际化的商品二维码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国际首个商品二维码全程信息数据库,有效提升信息交换效率、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加快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张成海在会上致辞,他表示,“GM2D在线”是全球二维码迁移计划的重要实践,是浙江省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进程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事件。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作为“GM2D在线”的重要发起者、共同参与者和有力推动者,将从标准、数据、应用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把“GM2D在线”作为全球二维码迁移计划的落地项目,在全球编码组织广泛宣传推介,发出中国声音,分享中国经验。国际物品编码组织CEO Renaud de Barbuat 特地向会议发来贺信,对“GM2D在线”的上线表示祝贺,大力赞扬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在浙江省大力推动二维码迁移计划工作中取得的进展,对全球二维码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章根明在会上指出,浙江率先创建GM2D示范区,将发挥与国际组织建立标准优先审查机制的优势,强化浙江二维码系列原创性规则供给,抢占全球数字规则制定制高点,并以此为契机总结形成物品编码领域的典型案例,为全国改革探路,从原点走向世界,从原创走向成熟。温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应许、苍南县委书记张本锋也先后在会上致辞。截止目前,“GM2D在线”先后贯通“浙食链”“浙冷链”“浙江e行在线”“浙农码”等多在内的数字化应用130余个,开展“一物一码”试点工作,GM2D的社会效益持续放大。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张成海致辞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章根明致辞“GM2D在线”数字化应用上线仪式会议现场(编辑:黄雪松)

    2022/08/31

  • 工信部:加强产业技术攻关与知识产权协同联动
    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近年来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如何推进制造业行业与制造业企业的知识产权能力建设?8月24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应。“知识产权是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任爱光在谈及制造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努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十年来,从基础材料、基础软硬件到重大装备、重大工程,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制造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规模以上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每亿元营业收入高价值专利数从2012年0.62件提升至2020年2.38件。任爱光表示,作为产业主管部门,工信部多措并举,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对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护航”“助航”作用,营造公平有序的创新创业环境。一是持续强化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在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统筹组织下,建立了部际合作、部省互动、行业与专业机构共同支撑的知识产权协同推进工作体系。近10年来,我们制定了70多项制造业相关规划,均明确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十三五”期间,我部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了《制造业知识产权行动计划》,从制造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提升等方面部署了14条具体任务。连续十年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年度知识产权推进计划》,累计支持各类主体开展300余项推进计划项目研究。二是提升制造业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能力。先后支持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制造业重点领域专利导航与布局研究工作,研判分析相关领域知识产权发展态势。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挥专利优先审查机制作用,畅通制造业重点领域专利审查“绿色通道”。加强制造业重点领域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和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建设,促进专利等成果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优化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和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建设,支持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知识产权实务培训,2019年以来,钢铁、动力电池等行业多次成功应对海外知识产权诉讼。参与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积极开展“剑网”“冬奥网络版权保护”等专项行动,“十三五”期间,部省两级电信主管部门处置违法违规网站3936个。下一步,工信部将进一步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紧扣科技自立自强,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强化制造业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布局,助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谈及推进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任爱光表示,近些年,工信部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根本,持续完善政策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巩固和增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一是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入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确定了20个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城市,取得积极成效。二是优先支持纳入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库的企业,其中,截至2021年12月,认定3307家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1253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是持续推进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工作,累计培育2800余家试点企业,其中包括18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任爱光表示,据统计,近3年知识产权运用试点企业知识产权转让许可收入总额达到573.15亿元,平均增长率约15%,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累计131.33亿元,知识产权作价投资入股总额约为28.32亿元,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企业占比为95.2%。四是将知识产权作为夯实产业技术基础的重要发力点。开展“制造业知识产权大课堂”等系列活动,每年度平均覆盖2000余人次,累计遴选125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信息咨询等技术基础服务。五是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等国际组织在中小企业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任爱光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十四五”期间的制造业知识产权行动计划,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业技术攻关与知识产权协同联动,促进关键领域高质量知识产权供给,引导行业知识产权协同发展,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与管理水平,优化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进一步推动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组织交流合作。

    2022/08/25

  • 国家海关总署关税司联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赴杭州、宁波海关调研跨境电商条码应用试点
    为发挥商品条码在海关跨境电商智慧监管的积极作用,继重庆关区首期试点后,国家海关总署关税司于2022年5月分别在杭州、宁波和广州三大关区启动第二期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条码申报试点。近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总工程师李建辉一行五人赴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与国家海关总署关税征管司、科技司、杭州海关、南京海关、宁波海关、海关总署税收征管局(上海)、天猫国际、菜鸟国际、宁波保税区跨境电商企业等多家单位进行会谈,了解海关跨境电商条码应用试点情况,并就进一步推动商品条码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风险防控、便利通关开展深入交流。编码中心与总署关税司、杭州海关、天猫国际会谈据杭州海关关税处负责人介绍,自2022年5月20日起,为促进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业务健康发展,推动外贸保稳提质,根据总署要求,杭州海关在关区范围内积极开展商品条码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业务中的应用试点。试点以来,杭州海关指导辖区重点企业开展跨境商品条码填报,并及时收集出现的问题和建议,企业配合申报商品条码意愿较高、企业规范申报率显著提升。商品条码作为商品在国际市场流通的唯一身份证,可有效帮助海关精准识别商品,作为海关HS编码有效补充,可直接明确监管条件、税率等海关要求,有效减少伪报瞒报的风险,在规范和净化跨境电商市场环境发挥积极作用。天猫国际作为海关总署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条码申报试点企业,其负责人表示,在天猫国际,货物从预备案到入库,直至出库,全程有条码跟踪。应用商品条码对跨境零售进口商品进行管理,关联海关HS编码,形成商品数据标准库,在客户端、支付、物流、监管等各环节架起数据桥梁,有助于提高通关效率。南京海关关税处就基于商品条码的“知识图谱”前瞻性研究做出分享。海关基于商品条码建立风险识别知识图谱,将商品条码作为知识图谱关联结构中的重要索引,识别报关清单中同一条码商品归类及定价异常,如多税号商品条码、价格波动大、税率异常等风险,为跨境电商条码异常和偏离风险分析提供支持,为海关数据治理提供基础支撑,从而形成从数据、知识再到智慧的能力提升通道。编码中心就国际数据资源情况及GS1验证解决方案展开介绍。近年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积极开展国际数据合作,发起数据共享倡议,并参与“GS1全球数据注册平台”建设,目前该平台已有全球600多万个企业代码,2亿多条产品数据,来自81个国家和地区,约占全球GDP的92.5%,平均每月新增产品数据500万条,。使用GS1验证可以让零售商、电商平台、品牌商、制造商、政府监管机构等通过线上和API形式进行条码和产品验证查询。企业可在报关前利用GS1验证服务自查验,有助于企业规范申报,有效降低审查风险,提升通关效率;海关可依托GS1数据资源及验证服务,搭建以商品条码为核心的商品标准数据库,形成申报、备案及税收征管的统一商品知识库,串联海关各业务信息,形成统一整体,逐步建立以商品条码为基础的数字化监管体系,为海关风险防控改革提供新的技术支撑。编码中心总工程师李建辉和总署关税司副司长邸洁就双方下步的合作进行了初步沟通。邸洁副司长表示,总署及关税司一直高度关注条码应用,并感谢编码中心多年的支持。近两年跨境电商进口商品零售领域持续放量,其个性化、高频次、低价值等特点为传统海关监管模式、税收征管带来了新的挑战。商品条码具有唯一性和准确性,可以帮助海关对货物的管理细化到商品级,从而将GS1优势与海关的监管需求有效结合,海关和编码中心将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前景。经过深入交流,双方达成共识,将尽快推动跨境电商进口零售商品领域的商品条码国际验证及数据共享,完善海关条码标准数据库建设,推动企业规范申报,深耕商品条码数据价值,深化商品条码在跨境电商进口商品申报及风险防控中的积极作用。编码中心与宁波海关、跨境电商平台代表会谈编码中心总工程师李建辉(左)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与国家海关总署关税司会谈

    2022/08/11

  • 《物品编码与采购数字化专题报告》在京重磅发布!
    7月29日,以“数说国企 链享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国有企业数智化采购与智慧供应链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会上,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与亿邦智库联合发布了《2022数字化采购发展报告》,其中《物品编码与采购数字化专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作为重点内容之一,对数字化公共采购领域如何应用物品编码技术进行了深度剖析。公共采购从早期的线下采购到电子化采购,再向数字供应链转型,供需双方的关系也从“交易”转向“供应链生态共赢共创”,这一行业变革为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推广GS1系统在数字化采购中的应用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报告"指出,“标准化”不足是数字化采购面临的重要挑战,而物品编码不统一使得问题更加凸显,为此,本报告首次系统分析探讨了采购数字化与物品编码标准化的价值与解决方案。GS1编码作为全球“商品身份证”,可以助力物品编码标准化。在企业进行采购和采购管理过程中,商品编码和企业的物资编码构成了整个采购物品编码体系,贯穿采购计划、交易、供应商管理、仓储管理、物流管理的全部过程,是数字化采购建立的基础。同时,物品编码是实现供应链协同的基石,是实现商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控的必要工具。但物品编码不统一是数字化采购领域的最大挑战,由于企业内部缺乏统一物品编码,缺乏完善的物资编目体系,导致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产业链上下游物资数据和信息都难以互通。因此,物品编码全面统一对采购供应链数字化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依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所负责推广的GS1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凭借供应链全体系编码、全类型载体,以及全链条信息共享等优势,助力建立全球统一的采购“商品身份证”,不仅可以实现内外协同,帮助企业采购体系从内至外提升管理水平,降本增效,更可以真正实现“一码走天下,一码通全球”。下一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将在数字化公共采购领域继续深化条码规范与普及的工作,编制《公共采购商品条码应用规范》与《商品源数据 商品属性信息规范 第3部分:公共采购类》两项团体标准;与部分政府单位及央国企合作,形成试点,推进商品条码在其采购过程中的应用,建立高效的沟通反馈机制;此外,继续加强商品条码在采购领域中所发挥价值的宣传,找准痛点,进一步满足行业需求,加深行业各方对物品编码标准化重要性的认识,为今后的推动工作打下良好的根基。

    2022/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