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 Gap在把RFID技术应用到库存和衣物追踪管理
      RFID被应用到服装行业,可以跟踪服装企业从面料采购到生产过程,再到销售的整个供应链环节,大大提高了企业供应链反应速度,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库存周转率,以及资金利用率。     美国Gap公司在把RFID技术应用到库存管理和衣物的追踪管理方面很有经验。在过去的几年中,公司致力于围绕整个经营流程——从最初的生产阶段到辅助销售人员工作的店内跟踪、订购、存货、控制环节——创建一个完整的体系。电子芯片以服装标签为载体在制作流程中被安装在每一件服装上。这些标签上储存有服装的款式、尺寸、颜色、既定目的地等电子信息。通过对货品的即时追踪,大大提高了Gap在全球上千家连锁店从制作、流通到库存控制的所有主要方面的管理效率。     科技促进商业创新 “当VIP顾客刚刚走到店铺门前,导购小姐就立刻知道了顾客的购买历史、搭配风格,提及体型特征,进而立刻招呼顾客,并为她针对性的挑选外衣;当顾客挑选了衣服,走到试衣间,试衣间电子屏幕墙上会出现一个虚拟设计师跟她打招呼,设计师帮顾客分析了她的身材、肤色及气质等特征,告诉顾客应该选一条白色长裤进行搭配当有货物整箱进入或被拿出仓库时,仓库内的电脑系统就会自动更新仓库内存货信息和出货信息。也就是说,每一件商品进出仓库情况都会被自动记录更新,无需人员再手工做记录……” 这些情节都可以通过基于RFID技术的服装供应链解决方案来实现。

    2009/03/31

  • RFIDSpan Technology推出RFID 智能 UHF 系统
      RFIDspan Technology 公司是 RFID天线网络和配送技术领先供应商,近期宣布发布 iSwitch-6000 和 iSwitch-3000 RFID 智能 UHF 多路器系统,用于 RFID 智能货架设计和实时资产单品级跟踪。   "iSwitch system" 是市场长期期待的产品,它可以以极低的费用实现RFID智能货架大规模应用,以及实时单品级资产跟踪。   通过采用独特的突破性技术和创新性设计,iSwitch 系统的一条RF电缆可以完成电力供应、频道控制和无线电信号传输三种功能,还可以联结多达256个的 RFID 天线。这种 iSwitch 系统支持带电切换功能,无需切断读取器的无线电发送电源即可从一个天线切换到另一个天线。通过联结数量众多的 RFID 天线,RFID读取器使用的数量可以明显减少,也使无线电电缆系统大大简化。上述两种因素恰恰就是阻碍大规模单品级资产实时跟踪和智能货架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障碍。   RFIDSpan Technology 公司的RFID分公司副总裁 Albert Hong 指出,至今为止大规模构建和应用 RFID智能货架或者实时单品级资产跟踪系统由于无线信号电缆联结错综复杂,费钱费时不可行。现在通过采用 RFIDSpan 公司的独特天线网络联结技术,就可以快速有效地构建大规模 RFID 智能货架或者单品级跟踪系统,十分适合图书馆、仓库、零售业这样的环境采用。   iSwitch-6000 支持 10/100BaseT 以太网或者 RS232 接口,用于控制本系统。iSwitch-6000 系统一个的价格是 $599 美元,用于以太网;$499 美元用于 RS232 接口。iSwitch-3000 系统的单个价格是 $89 美元。采购数量大可以价格优惠,该系统现在就可以接受订购。

    2009/03/31

  • 广东:生猪身份证“耳标”形同虚设
      耳标是生猪的身份证,耳标上会显示生猪的种类、出栏时间以及出产地,有了身份证的猪才能上市。但记者日前在广州调查发现,耳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不少漏洞。    这位广州天河牲畜批发市场的摊主来自河南,他在家乡养了几十头生猪。     这些猪在卖出之前,当地动检部门会在收取4元钱的检疫费用后为生猪打上耳标,也就是猪的身份证。生猪档主摊主:比如说1411303 代表某个地区 县 乡 到农户就没有这个00355352 就跟人的身份证尾数编码一样每头猪都不一样中间这个是防伪标志。    一般来说,耳标记录了生猪的来源、喂养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情况,再由当地动检部门存档。不过,这位摊主告诉记者,动检人员为生猪打耳标时所进行的检查并不严格。生猪档主:卖的时候一边过磅卖给贩猪的动检人员就过一头打一头有什么检疫啊收完钱打完就走了 当时没什么检疫 平时就是给生猪打下预防针。    而生猪在出省入省的时候,动检人员主要是靠目测耳标来决定是否放行。至于运输过程中生猪因相互挤迫而导致耳标脱落的情况自然也就时有发生,这也就为一些不法猪贩子提供了蒙混过关的机会。他们会拿些假的耳标给猪带上。 猪贩子:耳标脱落猪贩会不会自己戴上去,有这个可能因为没有耳标没有人买的。 

    2009/03/31

  • 台湾高雄海关采用RFID集装箱电子铅封
      高雄港口是世界十大港口之一,每年进出口运输集装箱超过 100 万个。为了防止走私,台湾海关每年必须护送 50,000 个未卸载集装箱从货运商堆场到港口 5 个集装箱码头。   由于需要另外聘请员工来护送集装箱,这导致了海关费用的不断增加,而运输公司则必须为此付护送费。此外,长时间的检测也造成了不方便。   早在 2004 年,台湾政府就开始寻求采用自动化系统来替代手工护送,提高安全和效率,减少开支。   在 2004-2006 期间,高雄海关办公室举行了四次 RFID 电子铅封自动系统的投标,海关部门主管 Hai-Hsiao Wang 称,然而,每次投标都由于竞标公司无法满足海关的高要求而不了了之。   “竞标公司无法达到 95% 的读取率” Wang 称,“主要原因是岛内制造商无法控制长距离读取技术的精确性或电子铅封的稳定性。   Enter Yeon Technologies 是台湾当地一家硬件提供商,提供 Impinj 的 Speedway 阅读器及其特殊设计的防篡改 Yeon YTE-100 电子铅封。这种电子铅封含一个无源超高频芯片,编有唯一 ID 码。   “高雄港口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许多阅读器无法满足需求,” Yeon Technologies 主席 Nancy Tai 称,“港口处于热带地区,阅读器必须能承受高温、高湿、盐腐蚀,甚至是时不时的台风袭击。   2008 年早期,Yeon Technologies 开始在高雄港口 20 条车道测试 Speedway 阅读器,检测它们在恶劣环境下的工作性能和稳定性。在测试期间,Tai 称,YTE-100 的表现远远超过了其它电子铅封,海关在测试中采用 4200 个电子铅封。   Yeon YTE-100 由一个内含芯片的插销与内嵌天线的主体组成   “海关的要求很简单,他们希望采用一个读取率达 95% 以上的安全螺栓,读取距离达 7 米,即使当卡车以每小时 60 公里的速度行驶。此外,一旦电子铅封被破坏掉或切断,它必须停止工作以确保货物不被改动,如果电子铅封可以重复使用,那么无法保证集装箱在运输途中没有被打开” Tai 称。   YTE-100 铅封的 RFID 芯片符合 EPC Gen 2 和 ISO 18000-6C 标准,运行频率为 860 - 960 MHz。TE-100 也符合货运集装箱机械铅封的 ISO/PAS 17712标准。   为了密封集装箱门,YTE-10 插销被插入YTE-10 主体里,从而将芯片和天线相连起来,使芯片的 ID 码可以被读取。电子铅封可承受 200 千克压力的,但如果铅封被破坏,它会立即停止工作。 YTE-10 插销被插入YTE-10 主体里,从而将芯片和天线相连起来   海关之所以选择 Impinj 的 Speedway 阅读器是因为该阅读器具有高接收灵敏性,从而提高了有效的读取距离,Impinj 专利的 AutoSet 技术可对阅读器和天线进行设置,保证读取的高稳定性。   “海关也测试有源电子铅封,但是有源系统的成本过高,”Tai 称。“海关希望低成本系统也可以实现同样的功能。”   Yeon Technologies 最初在台湾工业公园举行场地测试,集装箱卡车以每小时 80 公里的速度经过 RFID 阅读器时读取率高达 97%,有几个测试场景读取距离达到了 18米。   约有 40 台 Speedway 阅读器被安装在 20 条集装箱运输车道的检查点上,海关也采购了 40,000 个电子铅封及手持阅读器。   当一个运输集箱被选择采用电子铅封时,货运商会收到通知。工作人员采用手持阅读器读取 RFID 芯片的 ID 码,数据被传送到一个安全数据库,与司机的 ID 码及集装箱和卡车的 ID 码相对应。   “当一辆卡车经过检查点时,Impinj Speedway 阅读器读取移动卡车的电子铅封。同时,系统将卡车司机的 ID 号从司机 ID 系统里删除,一个字符识别系统读取集装箱和卡车的 ID 码,将它们与司机的 ID 相对应,如果不匹配,系统向港口警署发出警报。当卡车到达目的地时,手持阅读器将再次读取电子铅封的 ID ,并将它们从数据库删除。   这套系统于 2 月 20 日正式推出。据 Tai 称,当读取距离达到 7 米多时,系统读取精确率可达 97.42%。这将减少了每年 60,000 个小时的人工护送时间。   Wang 称:“这个应用非常成功,系统稳定非常高,不论车辆行驶得多快,道路多弯曲或车辆改变车道,都可以精确识别标签。除了减少劳工时间,提高效率外,这是世界首例这类应用的案例,帮助我们确立了竞争优势和形像。”   现在,高雄海关办公室与 Yeon Technologies 将继续合作将这套系统扩展应用到台湾其它港口,包括台北、基隆和台中。  

    2009/03/31

  • 山东运用射频识别技术实现高速公路收费不停车
      一种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应用,可使上下高速公路的车辆无需停车交费,只需减速即可自动开启栏杆,从而做到高速路更加畅通无阻。目前,由中创软件研制的ETC不停车收费系统已在山东高速成功试点运行。      所谓RFID技术,就是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据山东省信息产业厅日前介绍,RFID技术如今已被广泛应用在现代物流、防伪识别、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其中最普通的使用是公交IC卡及商品电子标签。如今,山东龙矿集团已在部分井下工作面实现矿工定位识别,提高了煤矿井下生产安全可控能力。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山东RFID产业已初具规模,初步建成了济南、青岛、淄博、滨州、烟台、威海为主的RFID标签、读写器、打印机产业链硬件制造端,及以济南、青岛为主的软件集成端的完整RFID产业链发展机制。  

    2009/03/31

  • 中国电子寻找RFID产业链突破点
    促进RFID全球互通   RFID最近很热门,国家有关部门也非常重视,科技部正在组织编写《中国RFID发展策略白皮书》,信息产业部也正在组织编写RFID科技发展规划,这两项工作都在推进当中。    对于人口少、市场小的国家来说,可能没有必要制定自己的电子标签标准。但是中国人口多,市场巨大,生产能力也很大,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RFID标准,这也是出于国家利益和信息安全的考虑。信息产业部在今年年初组织召开了关于电子标签的技术研讨会,现在电子标签工作组的公示和报名工作已经结束,正在做成立前的准备工作。    至于标准和国际接轨的问题,既要考虑如何接轨,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和安全。另一方面,电子标签全球互通的基础并不牢靠,这种互通建立在编码和频率一致的基础上。就编码体系来说,欧美有EPC,日本有UID,中国也有自己的编码体系GB18973-2003(NPC),编码已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全球唯一编码的基础已经不存在。至于频率,现在很多封闭的系统大多应用低频系统,比如防伪、证件。在大家最关心的860MHz-960MHz范围内,各国情况都不一样,无法统一。    如果频率、编码都不能统一,电子标签全球互通的基础已经不存在,只能想其他办法。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比如移动电话,电话号码并不统一,但是可以双频、三频使用。现在电子标签争论这么大,我认为还应该从利益、安全、知识产权等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并不一定要采用国际标准。对当前的电子信息产业标准来说,应该考虑标准是否能够满足信息产业发展的需求,标准推出的时机是否合适。另外,电子标签标准是一个体系,囊括了众多标准,建立电子标签标准技术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仅局限于现在国际的三大标准,还包括应用标准、系统标准、信息集成的标准,需要有关各方多从国家整体利益来考虑这个问题。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  RFID在物流应用中升级    RFID在中国的应用与在国际应用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国内已经开展了包括企业、供应链、全国网络的多层次应用的探索。从企业内部应用情况看,主要是用在仓库,案例如深圳白沙物流公司仓库,托盘上安装RFID,在WMS中应用RFID技术实现数据采集,极大地提高效率,类似的应用案例还有海尔立体仓库。第二种是在供应链上的应用,香港溢达集团在棉花物流系统中采用RFID,从棉花收购开始,在棉包里放置RFID,应用于收购、质检、物流、仓储等环节的信息共享。第三种类型的应用是在全国铁路调度和统计系统,在全国55万辆车厢、机车均安装了无源RFID标签,减少人力成本,带来很直接的经济效应,但由于体制约束不对外开放,是封闭性标准。    分析RFID在中国物流的应用,可以看出存在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每个系统相对封闭,自成体系;二是现在用RFID标签的物流设备、车辆的应用等先于商品单品的应用;三是信息共享的链比较长,依赖供应链的建设,上游投资、下游受益是其特点。充分考虑国内RFID应用的特点,才能找到突破点,解决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来看沃尔玛的情况,沃尔玛要求在2005年1月开始前100家供应商全部使用RFID标签,但实际上只有30%的供应商响应,70%的供应商拖延,因而沃尔玛不得不降低要求,允许供应商可把时间延迟到2005年中期,而且不一定所有的商品都采用,即便如此还有相当多供应商置若罔闻。目前沃尔玛的很多专家也认为,RFID在技术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到2007年前多数应用可能不会成功。沃尔玛坚持采用RFID主要是考虑到节约成本,但强制供应商进行投资,而没有相应的回报,这是当前RFID应用中遇到的重要困难。    从普遍调查来看,全球应用RFID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成本偏高,这是影响推广的首要因素;二是标准,不论是频率标准、编码标准,还是应用标准都不统一;三是需要还不够迫切。国内应用市场的问题与国外基本相似。市场需求方面,中国企业对于应用RFID不积极的首要原因是本企业得不到什么收益;跨国公司认为应用RFID带来的好处主要是提高整个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成本,主要差别是供应链的基础和观念。因而我们认为,培养RFID的过程是帮助中国企业朝着集约化、朝供应链方向发展的过程。    如何认识和解决RFID的应用与标准之间的关系?客户应用需要一个成熟的标准,另一方面,标准必须在成功应用中才能总结出来,所以这成为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我们认为,在应用和标准二者关系中,应用为本,标准要为应用服务,所以确立哪项标准应该怎么去建立、哪些标准要优先去考虑,一定要以应用为标准。第二,标准具有两重性,并不是所有东西越标准越好,供方总是希望所有标准都是统一的,但需求方则希望商品是个性化定制的,这种供需差别是在某一个层面进行标准化后才能够兼顾供需两方的需求。  飞利浦半导体智能识别产品市场销售区域经理卢绍祖:  推动RFID全球化应用    牛奶将告诉你它什么时候会发酸,肉会告诉你它们从哪里加工而来,药物告诉患者服用它的合适剂量和谁出具的处方,而顾客在结账时不用再排队,任何产品一旦贴上RFID标签就变得智能化。    实际上,RFID技术并不是一个新技术,但它确实是市场上新的推动力,虽然我们正处于RFID应用的缺口期(在这之前,市场经历了技术导入和前期的应用,在这之后,市场的大规模应用也将来临),但人们越来越注意它,而相关标准也正在伴随EPCGlobal如约而至。    RFID技术包括标签和读写器,其中标签又包括芯片、天线和固体镶嵌物。RFID从频率上可分为低频(125KHz)、高频(13.56MHz)、超高频(868-954MHz;北美915MHz)以及微波(2.45GHz)四种频率。频率越低,其对环境的敏感度越低,例如对湿度、金属环境等不敏感;而频率越高,其性能也越好,如数据传输速率快、工作距离长、抗冲突能力越强。    飞利浦提供所有频率的产品系列,在125kHz有Hitag产品家族;13.56MHz有I-Code家族、Mifare家族和NFC产品;在超高频方面,有U-Code产品;在2.45GHz上有U-Code家族。    从应用上说,125kHz的Hitag产品可以应用于钢瓶领域,它储存钢瓶的历史和维护数据,保证钢瓶的使用安全性;也有公司用于啤酒罐的身份识别,实现自动罐装,便于露天的资产管理,储存产品信息,销售渠道分配等。此外,它可用于门禁、动物跟踪等。    而高频的Mifare家族可以用于非接触智能卡,该卡可用于公共交通、公路收费、停车收费和加油付费、门禁、航空旅行等。另一个高频产品I-Code可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租赁物品管理、包裹服务等。而飞利浦公司也采用I-Code产品,成功实施了其公司本身的亚洲供应链项目,成为半导体行业首家采取此举措的公司。    在超高频U-code产品方面,它可应用于供应链管理、货盘跟踪及资产管理等。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沃尔玛公司正在实施该项目。此外,在超高频产品方面,飞利浦推出了首个符合EPCGlobal的Class1 Generation2标准的RFID芯片,首批工程样片已经通过测试。由于采用全球标准,它可以帮助消费品厂商简化在全球范围内RFID的部署。    飞利浦的策略是提供所有频率的产品系列,并提供广泛的低成本方案,与相关国际供应商进行合作,驱动RFID的全球应用和标准化。  维深电子公司总经理张革军:  RFID应用要形成中国特色    供应链应用将成为RFID市场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在物流领域实施RFID虽然有许多优势,但同样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商业方面,成本问题包括标签、读写设备、实施方面的支出,实现低成本不是单个环节低成本的问题,对用户企业而言,成本与收益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另外,供应链的上下游之间如何在公共平台上共享数据,使得供应链的成本全面降低也很关键。而在技术方面,物流领域使用RFID需要同时读取多个标签,RFID必须满足几个约束条件才能实现应用最大化,如同时读取的标签数量、通过速度、标签相对的摆放位置、标签与读写天线的关系等。    中国企业实施RDID距离还有多远?目前,中国物流成本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20%-30%,由于总体信息化水平较低,资金使用效率低,很多途径能够帮助企业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虽然沃尔玛的供应商60%在中国,但大都规模较小,或者属于加工型企业,低附加值产品居多。在劳动力成本低成为一个主要优势时,使用RFID的成本较高,因而通过RFID技术实现物联网管理的需求还不明显。而且,目前的应用大都集中在闭环系统。    中国应用RFID技术不同于美国和日本。在美国,应用RFID技术的目标是降低供应链管理的成本,标签成本由企业承担;在日本,其应用目标是提高日常生活的信息化水平,标签成本由个人消费者承担;而在中国应用RFID的理念与目标是什么,需要针对自己的情况寻找突破口。    我国大规模应用RFID的标志,我个人认为,一个是帮助政府提高对部分行业的监管能力,成为当前RFID应用的突破口之一。RFID技术作为提高管理的一种手段,通过政府对部分重要行业强制实施和建立RFID运行的基础环境和应用样板,是技术取得广泛应用的关键。当前的应用案例有部队战备物资可视化管理、航空物流管理等。 意法半导体(ST)亚太区存储器产品高级市场工程师赵云皓: 锁定低成本规模市场   RFID主要可分为低频、高频、超高频三种类型,各有其不同的市场定位与应用范围。现阶段低频RFID使用量最大、应用最为成熟,约占整体市场的56%,其次为高频RFID,超高频RFID居末。然而由于超高频RFID在消费市场的应用备受看好,因此预计所占比重终将超越低频与高频RFID。   低频RFID(125KHz)主要用于动物管理,如追踪牛群等动物成长过程中防疫等记录。此外,低频RFID由于具备频率低、不易受干扰等特色,因此也适用于煤气钢瓶的管理,因为钢瓶为金属材质,采用低频RFID能避免干扰的问题。高频RFID(13.56MHz)目前应用也颇为普及,门禁控制、交通运输、资产管理(图书、服装等)是典型的应用。超高频RFID(900MHz、2.45GHz)通常读写距离较远,非常适合用于仓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ST将RFID的应用按照传输距离分成:短距离(0cm~20cm)、长距离(1m以下)、超长距离(超过1m)三种应用范围。在短距离与长距离的应用中,ST采用13.56MHz频段,短距离主要应用为身份识别、公交系统范围、防伪,长距离RFID产品符合ISO15693标准,可应用于交通、门禁、物流管理;ST的超长距离RFID产品符合EPC Class 1b标准,主攻物流供应链管理市场。   目前RFID的标准制订者除了ISO组织与EPC组织外,某些RFID芯片厂商也推出一些"自定义标准"的产品,这些自定义的标准增加了标签与读写设备间的不兼容的可能性,而标准太多也为RFID普及之路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导致一些企业对于何时该引进RFID技术持观望态度。   ST作为RFID产品的主要供应者,所有的RFID产品都符合"既有已存在"的标准,目前产品以13.56MHz、900MHz为主。   ST认为,由于产品的广泛与通用,将促使更多厂商愿意提供相同标准的产品,竞争将使RFID芯片与系统的成本降低,从而使更多的厂商愿意采用RFID技术,这样RFID的应用才能达到真正的普及。   为了达成RFID产品普及,ST将目标是锁定需求低单价、且需求数量大、符合既有特定标准的市场,提供低成本、架构简单、满足应用需求的RFID方案。因而,ST强调降低整个标签的成本,而标签的成本并不完全取决于RFID芯片成本,还包含应如何降低晶片打磨、切割及天线封装与测试的成本。ST的策略是先从了解应用面着手,开发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通过简化芯片架构、缩减用户闲置功能来降低成本,例如ST设计了存储空间较低的方案。   另外,为了控制成本,ST选择使用最适合的工艺来设计生产不同复杂度的产品,而不是一味追求使用最新的工艺来生产最小尺寸的RFID芯片。另外,RFID要实现完整的功能,有赖于芯片商与相关硬件、软件、系统业者的配合,因此,ST与RFID产业链中其它配合厂商建立伙伴关系。 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谢文录: RFID是防伪管理理想方案   华虹的产品发展主要有四个方向,即智能卡、电子标签、信息家电、消费电子。作为国家RFID核心成员,华虹承担了国家一系列RFID重大项目,是国家《防伪用智能标签通用技术规范》的起草单位之一,也是国家《智能标签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公司的非接触卡与RFID产品包括15693、Type A 14443、Type B 14443芯片组系列和Type A、Type B、15693读写机具芯片。   RFID可以综合解决防伪和物流管理,国内外利用RFID芯片技术正在成为一个新兴的、极具前景的防伪解决方案。根据不同应用场合情况,芯片防伪应用可以按照以下三个层次实施:   一是唯一码管理。产品在出厂时设定一个全球唯一的标识码,不可更改,使附着华虹电子标签的商品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能被正确确认其身份;码字可以分段管理;由于制造复制芯片的高成本和复杂性,使像拷贝条码那样来伪造身份几乎已经不可能。   二是密码管理。电子标签内的存储区存放产品和厂家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加密,也可以明文,商品或证件防伪基本信息区包括商品或证件的标识、名称、编号、制造或签发的日期、有效期限、原产地,商品制造厂商或证件签发机构的名称、代码等组成;附加写入加密的Checksum,加密算法保密;   存储内容可以分段管理,可在不同的BLOCK里写入产品特征信息和加密CheckSum信息,进行商品的管理。   三是PKI数字证书。保证企业信息和公钥的完整性;用厂商公钥解厂商签名,验证标签内所有数据的完整性;比较数字证书中的企业信息和C区的厂家信息,以保证厂商正确写入自己厂家信息;比较数字证书中的企业信息与外包装上印刷的企业信息是否一致。   RFID芯片防伪满足防伪通用技术要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安全期;稳定性;识别方式;技术独占性;防转移重复使用能力;应用环境要求;防伪技术被破译难度;机器识别能力。其中,识别方式主要采用机器识别,手持或固定机器可以读出存储在芯片里的信息进行验证。机器识别能力是指真品通过率、伪品检出率、真伪不可识别的百分比;理论识别率100%,特征码唯一,不存在模糊识别的问题。  

    2009/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