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 基于GS1标准的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系统规则实施公益培训(贵州站)成功举办
    2022年5月24日上午,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办,贵州省标准化院承办的基于GS1标准的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系统规则实施公益培训(贵州站)成功举办,本次培训有1100余名来自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企业及医疗机构的代表报名参加。根据国家药监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关于做好第二批实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工作的公告》要求,第二批实施唯一标识的产品范围为全部第三类医疗器械(含体外诊断试剂),实施时间为2022年6月1日。本次培训由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监管处处长肖琼、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应用推广部主任孔洪亮博士发言致辞,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以及有代表性的生产、流通企业和医院专家围绕“如何使用GS1标实施准UDI”的主题分享了各自的实际经验。同时,本次培训紧贴政策,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深入了解医疗器械监管要求、更好的实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具有积极作用。疫情当下,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还将在全国范围内继续举办基于GS1标准的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系统规则实施线上公益培训,全力助推国家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系统规则实施工作,帮助企业理解并执行好UDI最新政策法规,用好基于GS1标准的医疗器械唯一标识。

    2022/06/20

  • 立足发展新阶段 构筑编码新格局
    2022年5月26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以下简称“编码中心”)在线举办了主题为“立足发展新阶段  构筑编码新格局”的条码地方工作人员培训班。本次培训是通过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教育培训平台进行,这也是教育培训平台的首次正式对外亮相。来自全国41个分支机构及所属地市县代办处1200余名条码工作人员参加了本次培训,培训人数再创新高。成员服务部黄泽霞主任为本次培训开班致辞。她指出,疫情出现以来,全国编码工作者克服种种困难,保障物品编码工作没有停下脚步、始终向前发展,为满足企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做出了突出成绩。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迭代升级,如何满足企业的新的服务需求以及如何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新的工作要求,是接下来的工作重心。本次培训围绕服务清单、物品编码技术与业务操作、数据创新和应用等内容,组织编码管理部、成员服务部、产品开发运营部、质量检测部的相关业务骨干就商品条码管理办法、网上业务办理、咨询服务技巧、产品信息通报、条码质量检测、信息化产品以及GS1在UDI、GDSN、追溯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做了详细讲解。培训还邀请了浙江分中心正高级工程师丁炜从系统应用案例解析GS1技术规范。2022年面对国内疫情反复,为配合国家疫情防控,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通过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教育培训平台的“直播”功能在线学习。本次培训作为“编码云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事先录制和现场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培训效率;每堂课后讲师在线答疑解惑,与学员们进行线上互动。专家和讲师们的授课内容得到了学员们的广泛好评。本期培训通过系统地开展政策、标准、技术和应用培训,有效地夯实了地方条码工作人员的工作基础,保障了条码工作在地方的顺利开展。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物品编码工作向数字化转型,我国编码工作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新阶段,这需要全国编码工作人员跟上时代步伐,及时学习掌握物品编码和条码的新知识新业务新技能,提高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共同构筑编码新格局!

    2022/06/20

  • 统一编码服务标准,升级编码服务形象
    2022年6月14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以下简称"编码中心")在线举办了主题为"统一编码服务标准,升级编码服务形象"的分支机构服务规范与服务能力提升培训会。来自全国42个分支机构及所属地市县代办处的361名条码工作人员参加了本次培训。成员服务部黄泽霞主任在本次培训开班致辞上指出,自2015年8月起,中心对外公示了中国商品条码系统成员服务清单并加强了商品条码工作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她号召编码工作服务人员要继续坚定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让服务对象满意"为工作目标,努力实现"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更好的推动全国统一的编码大市场,树立编码服务新形象。本次培训聚焦服务清单和服务规范,编码管理部、成员服务部、产品开发运营部、质量检测部的相关业务骨干就服务工作规范总则以及窗口服务、咨询服务、培训服务、产品信息服务等基础服务内容做了详细讲解。为配合国家疫情防控,本次培训采用讲师现场直播的方式,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通过线上直播进行学习。本期培训通过系统地开展服务清单和服务规范培训,强化了物品编码工作人员 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提高了物品编码工作人员的规范化、专业化服务能力。在后疫情时期,更加需要各级编码工作人员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贴近企业,贴近市场,以实际行动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以更加"高效、规范、专业"的工作质量,统一编码服务标准,提升编码服务水平,升级编码服务形象!

    2022/06/20

  •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组织中国代表团成功参加第28次ISO/IEC JTC 1/SC 31全会
    2022年6月7日至9日,ISO/IEC JTC 1/SC 31(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技术委员会)第28次全会以线上视频会议形式召开。来自中国、奥地利、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瑞典、美国等10多个国家成员体和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国际自动识别制造商协会(AIM Global)等联络组织的40余名专家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团由来自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7名专家组成,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总经理罗秋科担任团长。本次全会包括代表团团长会议和全体会议,会议由ISO/IEC JTC 1/SC 31主席亨利·巴塞尔主持。会上听取了秘书处、4个常设工作组(WG1、WG2、WG4、WG8)和术语工作组的工作汇报,审议了ISO/IEC JTC 1/SC31的工作计划、各个工作组的工作报告等主要议题,确认了工作组召集人、项目编辑、在研国际标准和新工作项目立项等,表决通过了全会会议决议。本次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国主导的国际标准工作是全体会议的主要亮点之一。其中,在WG1召集人普瑞格·艾克利在工作报告中分享了我国提出并主导的ISO/IEC 20830《信息技术  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  汉信码条码符号规范》在2021年成功发布实施的好消息,重点介绍了汉信码的技术优势和应用现状;WG8召集人珍妮·达克特在做工作报告时,着重介绍了我国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联合提出并主导的在研国际标准项目ISO/IEC 8506《工业化建造AIDC技术应用标准》,感谢了项目负责人、中国团队和国际专家的努力,表示该国际标准项目构建了工业化建造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的标准化框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标准制定工作扎实高效推进;术语工作组负责人我国专家王毅分享了该国际标准项目的修订情况,介绍了项目进展和下一步工作计划。会上各国家成员体和联络组织,如中国、日本、美国等国家以及IEEE、AIM Global、GS1等相继做了工作进展汇报。来自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的专家王毅代表中国向大会做国家报告,汇报了2021年我国条码、二维码、RFID等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介绍了《追溯二维码技术规范》、《数据矩阵码》和《汉信码》等我国国家标准制修订情况,分享了我国的蓝牙等新型物品标识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标准化需求,并重点介绍了我国在快递包装上使用二维码与RFID等应用需求和标准化情况。ISO/IEC JTC 1/SC 31成立于1996年,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协会(IEC)共同组建的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JTC 1)负责条码、二维码、射频识别(RFID)等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AIDC)技术与标识相关的条码、二维码数据载体、物品编码与数据结构、射频识别、信息安全和应用等方面的国际标准制修订的标准技术组织。目前,ISO/IEC JTC 1/SC 31设有数据载体(WG1)、数据结构(WG2)、射频识别(WG4)和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AIDC)标准应用(WG8)共4个工作组,发布了134项国际标准,在零售、医疗、汽车、航天、服装、新闻出版、交通、金融、快递和现代物流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所在行业带来了深远影响并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是该分委会的积极成员(Participating Member),秘书处设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2022/06/20

  • 深圳在全国首推公交车“一码通行”,1 秒内同步完成刷码乘车与健康信息验证
    据深圳发布,在巴士集团月初率先试点“一码通行”后,深圳三大公交企业现已正式覆盖“一码通行”功能。据介绍,乘客上车前提前打开已实名的“深圳通”乘车码,上车后在“电子哨兵”上嘀的一声,就能实现“乘车支付 + 核酸检测信息语音播报 + 健康码状态信息语音播报”,1 秒内同步完成刷码乘车与健康信息验证。此外,只有符合防疫出行条件时“电子哨兵”才会自动扣费,不符合防疫出行条件的乘客也无需担心。对于不使用乘车码的乘客,在支付乘车费用后,刷身份证或者健康码,系统也能实现健康信息自动校核。据了解,“一码通行”功能目前已覆盖了深圳市 16000 多台公交车辆。

    2022/04/21

  • 牵涉20个部门、44项工作,工业互联网小步快跑中!
    近日,工信部网站发布《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2年工作计划》,一时激起诸多讨论。尤其是从以往的宏观政策指引到制定短期“小步快跑”的工作计划,证明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建设走入更深的布局与规划当中。图:近年工业互联网相关政策措施(部分重点收录)时间文件名文件核心目的及内容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进行规划和路线设计。2017年11月《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为止的阶段发展目标,带动地方政府和部委出台配套措施。2021年1月《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到2023年,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量质并进,新模式、新业态大范围推广,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21年12月《“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的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目标。2022年4月《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2年工作计划》夯实基础设施、深化融合应用、强化技术创新、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安全保障、拓宽资金来源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初显、制造业专业型人才缺口较大、国际之间正在由经济战转向科技战等现象陆续显现,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在国家战略地位上的重要性被持续加强,体现到本次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成员构成都十分广泛,共由20个成员部门组成,将涉及15项任务类别、44项重点工作及83项具体举措。文末附《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2年工作计划》全文,披露具体工作举措。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互联网企业上市成《计划》主要亮点与此前多次政策内容相比,此次《计划》依旧在夯实基础设施、深化融合应用、强化技术创新、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安全保障、完善要素保障等方面做出阐述。但是在完善要素保障这一环节,关于扩宽资金来源这一项得到了更详细的规划说明:发挥产业投资基金作用,支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继续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互联网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互联网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支持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投资工业互联网相关领域。不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组织动员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出台配套政策,推动工业互联网领域重点企业和产业链企业获得更多可用基金。实际上早前几年经过政策和市场的影响,工业互联网领域投融资已经表现出三大特点:1)一批企业在政策颁布之初已经围绕工业互联网展开工作,2015、2016年陆续获得试水性质的投资;2)到2017年政策推动“工业互联网元年”概念出现以后,行业内的投融资事件明显增多,且一线资本开始围绕一些典型标的展开大额的市场化融资;3)从整体看,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企业融资多集中在B轮及B轮以前,在细分领域具有竞争优势或者具有雄厚背景的企业被资本选中的机会较大。参照机构统计数据,2020年工业互联网领域融资总额达200亿人民币,是2019年的3倍,工业互联网融资轮次多、融资额度大已成为重要的特点。并且近几年在政策和资本的双重刺激下,清晰可见头部互联网公司、顶级投资机构、国家队等等,都已加入到工业互联网的项目中来。但无论如何,工业互联网产业建设都并非易事。对任何属性或背景的公司来说,资本终有一天将恢复冷静,剥离所有的外部包装,最终能留下来的玩家,一定具有深厚的工业行业知识、工具,具有切实有效的商业盈利模式。这会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202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