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 唐英年今访广东谋合作:下阶段要开小门拆墙

    作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09-04-23

    来源:南方都市报

    香港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先生,在香港总部接受南方都市报独家专访。

      香港政务司司长唐英年率领香港工商界代表团,将到达珠三角九市走访行程的第一站:广州。一天的时间内,唐英年一行将与广州市领导座谈,拜会广东省领导,并参观南沙开发区和广东省RFID公共技术支持中心,此行旨在探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下,粤港两地如何加强产业合作。 

      在走访珠三角九市之前,唐英年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首次对内地媒体畅谈了香港政府如何认识和对接《纲要》,意在借助南方都市报和奥一网的影响力,为其珠三角之行作舆论铺垫。唐英年还以“粤港同心其利断金共建全球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绿色大珠三角绿色大都会”的题词,表达对粤港合作的期待。 

      在接过本报赠送的《破局》一书时,唐英年饶有兴趣地翻看着,“我希望能在短期之内,与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会个面,所以首先要看看相关的书。” 

      到采访的最后,唐英年不忘再次表达,在他的任期内,希望粤港合作可以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竞争与冲突    与内地城市竞争香港相信可分杯羹 

      (旁白)4月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答香港记者问时说,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是靠政府确定,而是靠市场竞争。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可替代,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面临竞争,用得上中国的一句老话:不进则退。 

      唐英年(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表达了对粤港合作迈上新台阶的期待。 

      记:城市之间合作的过程中,可能也会发生一些利益冲突,香港处理这些冲突的原则,或者说底线是什么? 

      唐:我们的原则一定是“国家好,香港就会好”。以对台政策为例,国家对台湾的政策开放、推动的时候,对香港必然会有一定的冲击,但正如所见,香港对国家对台湾的政策是非常进取的,也是大力地推动。我的观点是,原则一定要抓得紧,国家的和平统一是国家大业,香港作为国家的一部分,一定全力支持。虽然对我们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冲击,但我们依然会全力支持。我相信香港一定能承担得住这些冲击。 

      所以,香港可能和上海、广州和深圳有一些竞争,但是只要我们是为了国家好,为了改革开放好,我相信香港仍然是可以分到一杯羹的,这一杯“羹”就是在国际接轨的服务业、金融业,其他高增值的服务等方面,香港是有独特的优势。 

      记:香港现在面临那么多竞争,而温家宝总理前段时间也提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进则退”,有人说这个是中央对香港的警告,香港有没有意识到这个危机? 

      唐:香港有一个优势是,香港人的忧患意识是相当重的,我们常常谈到新加坡与香港的竞争、深圳与香港的竞争、台湾与香港的竞争、上海与香港的竞争……所以我觉得,香港人的忧患意识是有的,也有一个健康的危机感。而香港也很欢迎竞争的,因为有公平的竞争,良性的竞争,只会令到双方更加精益求精,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另一方面,我也很希望见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多个服务中心。比较一下美国和欧盟,美国有纽约、芝加哥、洛杉矶、达拉斯,欧盟有伦敦、法兰克福、巴黎等多个服务中心。 

      我深信,以我们国家的经济体积、容量以及发展速度,将来也会有多个服务中心。多个中心相互之间既有互补的优势,也有良性竞争的好处。这样,大家的长处、优势,都可以更加容易发挥出来。 

      粤港交通    港珠澳大桥不会削弱深圳作用 

      (旁白)在谈到粤港之间的一些重要的基建时,唐英年很喜欢用手势辅助他的观点,用八字形表达“珠三角”,不时用手指从左点到右,意味着要将东西两岸连接起来,似乎面前就有一幅地图,他可以将形势看得很清楚。 

      记:港珠澳大桥没有经过深圳,让很多深圳人都觉得遗憾,港珠澳大桥会不会削弱了深圳作为沟通香港的桥头堡作用?    唐:我觉得不会。(随后沉思了一下)我知道现在深圳正在考虑兴建另外一条桥,由深圳去中山,我相信这座桥早晚是会建起来的。 

      记:为什么有这个判断? 

      唐:因为只要你纵观整个珠三角地区,东西岸的发展并不平衡,现在东岸发展得快,西岸发展得较慢,这种现象的形成没有特别原因,主要是基建的问题。 

      现身说法    唐英年投资第一枪在深圳 

      (旁白)唐英年的身影一直活跃在粤港合作过程中,尤其提到自己的“处女”投资就放在了深圳,他拿着本报赠送的《深港关系四百年》,指着封面的深圳河比划说,1978年时,站在深圳河旁的厂房二楼,还能看到那时候港英的旗帜。 

      记:从2003年的CEPA到2009年的《纲要》,你都是主要的参与者与执行者,你怎么评价你个人在粤港合作中的作用? 

      唐:我觉得我的经历比较特殊,我是在三个,其实应该是四个不同的岗位上经历过粤港合作。先是工商界。在1978年,我的第一项投资放在深圳,在深圳黄贝岭凤凰路(笑)———那个地方现在是市区了。那是31年前,改革开放初期,我相信我们是初期最早去投资的一批人。这是我的第一个岗位,一直到2002年我进入政府之前,已经投资了相当多的项目,所以我是看着改革开放成长的。 

      我接着任工商科技局局长,处理CEPA,与内地很多省市进行经贸洽谈,(我)当时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随后做财政司司长,也继续管理这个范畴,现在是政务司司长,粤港合作是我的(职责)范畴。 

      《纲要》出台,珠三角发展能够提升到国家层面,而我刚好在这个岗位上面负责粤港合作,我是非常鼓舞的,所以我将会在未来三个月里,走访珠三角九市,也会带着一批工商界的人士,去增加大家双方面的认识,看下还有哪些小门可以开,哪些拆墙啊、松绑啊的工作,可以进一步去做。 

      我希望在我这个任期内,可以看到粤港合作能够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香港与广东、深圳的合作,能够发挥互补优势,将“双赢”提升到新的一页。 

      ■个人介绍 

      唐英年,现任香港政务司司长。1952年9月6日出生于工业世家,1991年任香港立法会委任议员,2002年7月至2003年8月任香港工商科技局局长,是CEPA洽谈和签订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与执行者,2003年8月任香港财政司司长,2007年6月任香港政务司司长,2008年10月再任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