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手机
2024年04月25日

苗圩部长在2016智能制造国际会议的报告(全文)

作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7-05-20 来源: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2016智能制造国际会议。我们连续三年聚焦智能制造举办国际会议,已引起国内外业界的持续关注。本次会议聚焦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与政策、内涵与体系、实践与路径,进行交流和探讨,是深入开展智能制造合作的具体体现,必将对推进智能制造国际合作发挥积极作用。在此,我谨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对会议的召开表示诚挚的祝贺,向参加会议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长期致力于国际合作、互利共赢的各位朋友表示由衷的敬意。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德、日、法、英等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发展战略,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的工业4.0,法国的新工业法国计划,英国的英国制造2050等等,都希望依靠能源革命、自动化生产、智能制造等,夯实制造业创新发展基础,吸引中高端制造业回流本土,构建制造强国新优势。今年3月,中国全国人大批准实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也明确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中国建设制造强国步伐。借此机会,我想就携手建设制造强国、推动智能制造国际合作,讲三个方面的情况,与大家交流。

一、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建设制造强国

当前,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正对世界产业技术快速发展和分工格局深刻调整带来革命性影响,并已表现出两大显著特征。

一是制造业成为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自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强弱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与此同时,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随着发达国家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高端制造业出现向发达国家回流的态势。发展中国家利用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也开始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各国竞相发展、改造和提升制造业,巩固或形成自身竞争优势的努力,将重塑全球制造业版图。从中国来看,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档、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动力转换,制造业发展站到了爬坡过坎、由大变强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做到换挡不失速,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重点、难点和出路都在制造业。

另一个典型特征是,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工业革命拓展了人类体力,以机器取代了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了个体工场手工生产,而信息革命则增强了人类脑力,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全球兴起了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从生产方式看,作为制造业+互联网的最高表现形式,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变革的核心。从发展模式看,绿色化、服务化日渐成为制造业转型发展新趋势。从创新方式看,网络协同创新将重构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从组织方式看,内部组织扁平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成为制造企业培育竞争优势的新途径。制造业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明显,而智能化更是其突出鲜明的特征。我国也已将智能制造作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

2015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了建设制造强国“三步走”的战略愿景,系统提出了九大战略任务、十大重点领域、五大重点工程和若干重大政策举措。为落实好这一战略,去年,国务院成立了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在国家制造强国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了横向联合、纵向贯通的联动工作机制,推动成立了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指导发布了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率先启动了一批重大项目,制定出台了一批配套政策。与此同时,各地也积极对接和落实《中国制造2025》,出台具体实施纲要。目前,我们已基本完成《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编制工作,其中,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及高端装备等五大工程实施指南已经公开发布。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由大变强的关键期。长期以来支撑快速增长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日益弱化甚至消失,能源资源和环境条件约束强化,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要围绕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优化现代产业新体系,并对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作出系统部署,必将对夯实中国实体经济根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二、智能转型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

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所在。《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是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主攻方向就是智能制造。一方面,中国将依托自身产业基础,以智能制造工程为抓手,在研发和应用两端共同发力,以研促用、以用带研,努力在数控机床与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大力推广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加快重点领域智能转型步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国互联网规模和应用优势,开展工业云、大数据、物联网创新应用试点,支持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发展。为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重点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定发布《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改委、科技部和财政部制订并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智能制造工程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施策、需求牵引、问题导向、企业主体、协同创新、远近结合、重点突破”的原则,将制造业智能转型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分步骤持续推进。“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重点聚焦“五三五十”重点任务,即:攻克五类关键技术装备(突破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这五类关键技术装备),夯实智能制造三大基础(构建基本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开发智能制造核心支撑软件,建立高效可靠的工业互联网基础和信息安全系统这三大基础),培育推广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重点培育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这五种新模式),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聚焦电子信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这十大重点领域),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为构建中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造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是推动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智能制造,标准先行”。推行智能制造首先得有标准,否则,你说你的,我讲我的,一个个“信息孤岛”,没法联通交流,更谈不上交互协同。去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中国国标委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了中国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包括5类基础共性标准和5类关键技术标准,以及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标准。此前,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原则,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先行启动了43个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对智能制造的标准支撑。我们认为,最好能有国际通行的标准,中国愿意积极参与,并为此做出贡献。去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中国国标委,与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德国标准协会联合成立了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工作组,在智能制造框架体系及重点标准领域展开务实合作。中德双方继去年12月在上海成功召开智能智能制造标准化高端论坛后,本月底还将在德国莱比锡召开第二次工作组会议。

三是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2015年,我部启动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围绕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等6个方面,遴选确定了全国首批46个试点示范项目,形成了若干可在行业推广的经验和模式。近日,中国智能制造2016年专项行动已启动实施,在2015年专项行动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行业和区域覆盖面,强化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分类开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5种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示范。

四是研究编制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为加强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目前我们正在加紧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十三五规划,将针对我国制造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行业、企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以及关键技术装备创新能力不足、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薄弱、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等问题,明确中国未来五年智能制造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提出不同行业的推进重点和路径,指导地方、行业有序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三、以开放合作的姿态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不开放不发展。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瞄准建设制造强国主攻方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搭建智能制造国际合作平台。比如,参加第六次中美商贸联委会产业和竞争力对话,开展“中美工业互联网”专题研讨,交流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政策和做法。与德国经济能源部签署《中德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及生产过程网络化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成立了工作组并已召开第一次会议。与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签署了《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推进“中国制造2025”与“制造业革新3.0战略”交流合作谅解备忘录》等。

中、德、美三国同为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各自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共同面对来自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经过长期的交流合作,中德、中美之间在制造业领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态势,中国市场已成为德国、美国企业重要的市场和利润来源地。面向未来,中德、中美之间制造业仍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我们应进一步加强联系,建立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深化合作,共同促进制造业发展。在此,我提五点建议:

一是加强现有对话机制下的交流合作。在现有交流合作平台基础上,促进中、德、美等各有关国家的企业、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深入务实合作,共同探讨全球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开展技术创新、工业政策和工业项目方面的合作研究,寻求在先进制造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智能制造以及绿色制造等领域的合作机会,以共同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

二是积极推动重点领域合作。本着互利、共享、共赢、优势互补的原则,积极推进在新一代智能机器人、3D打印、工业互联网与CPS、动力电池、智能网联汽车以及工业软件等制造业领域的务实合作。

三是加强标准化合作。建立完善中、德、美三国标准组织的合作机制,在智能制造领域组织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制定一批通用标准并向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推广,推动第三方服务机构在评测、认证方面的互通、交流与合作。

四是开展试点示范及经验交流。积极推动信息共享和机会分享,为开展多双边智能制造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在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等领域的示范推广。同时,积极鼓励有关国家企业参与现有政策框架下的试点示范项目,开展经验交流。

五是加强人员交流和教育培训。利用政府互访、行业对接、学术交流、展会论坛等机会,推动中德智能制造领域相关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加强交流。探索在智能制造、工业软件、绿色制造、新型服务等领域的人才交流培训模式,鼓励大学、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与企业之间加强交流合作。

女士们,先生们!开放创造机会,合作赢得未来。进一步加强各国间产业的合作与分工,推进全球制造业创新发展,共同分享发展成果,是我们的共同使命和美好愿景。我们愿与各国政府部门、企业、协会一道,共同开创全球制造业开放、共享的新局面。

谢谢各位!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腾讯微博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136号皇城国际B座611  邮编:100011
电话: 010-84295647/48   传真:010-84295652